- 相關推薦
《流鶯》李商隱古詩全詩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流鶯》李商隱古詩全詩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流鶯
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注釋】
⑴流鶯:指漂蕩流轉、無所棲居的黃鶯。
⑵參差:參差,本是形容鳥兒飛翔時翅膀張斂振落的樣子,這里用如動詞,猶張翅飛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無法控制自己。
⑷囀(zhuàn):鳥宛轉地鳴叫。
⑸佳期:美好的時光。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⑹“風朝”二句:《漢書·郊祀志》:“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漢書·東方朔傳》:“起建章宮,左鳳闕,右神明,號千門萬戶。”此聯寫京華鶯聲,無論風露陰晴、門戶開閉,皆漂蕩啼囀不已。
⑺不忍:一作“不思”。
⑻鳳城:此借指京城長安。馮注引趙次公注杜詩:“弄玉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后曰京師之盛曰鳳城”。花枝:指流鶯棲息之所。此句言鳳城雖有花枝,而流鶯難以借寓,故有傷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聽。
【白話譯文】
流鶯兒啊,到處飄蕩,上下翻飛;
越過小路,臨近河邊,無法自持。
美妙地鳴囀,怎么能沒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鳴囀在風朝霞夜陰晴之日,
鳴囀在千門萬戶開閉之時。
我曾經苦于傷春而不忍再聽,
京城哪里有可以棲息的花枝?
【創作背景】
此寫作年份不易確定。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系此詩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春長安之作。從詩中寫到“漂蕩”、“巧囀”和“鳳城”來看,可能是“遠從桂海,來返玉京”以后所作。大中三年(849年)春,作者在長安暫充京兆府掾屬,“天官補吏府中趨,玉骨瘦來無一把”(《偶成轉韻》),應是他當時生活和心情的寫照。
【賞析】
此詩的開頭兩句,正面重筆寫“流”字。漂蕩復參差,是說漂蕩流轉之后又緊接著再飛翔漂泊。“度陌”、“臨流”,則是在不停地漂蕩流轉中所經所憩,應上句“復”字。流鶯這樣不停地漂泊、飛翔,究竟是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蕩到何時何地呢?詩人對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這是全聯點眼,暗示出流鶯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仿佛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控制著。用流鶯的漂蕩比喻詩人自己的輾轉幕府的生活,是比較平常的比興寓托,獨有這“不自持”三字,融和著詩人的獨特感受。詩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發出過悵然的嘆息:
“昔去真無奈,今還豈自知”(李商隱《陸發荊南始至商洛》)。“去真無奈”、“還豈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腳。它把讀者的思緒引向“漂蕩復參差”的悲劇身世后面的社會原因,從而深化了詩的意境。
漂蕩流轉,畢竟是流鶯的外在行動特點,接下來三、四兩句,便進一步通過對流鶯另一特點—— 巧囀的描寫,來展示它的內心苦悶。“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鶯那圓轉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隱藏著一種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會。然而,它那“巧囀”中所含的“本意”卻根本不被理解,因而雖然適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來“佳期”,實現自己的愿望。如果說,流鶯的漂泊是詩人飄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鶯的巧囀便是詩人美妙歌吟的生動比喻。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強調巧囀中寓有不為人所理解的“本意”,這“本意”可以是詩人的理想抱負,也可以是詩人所抱的某種政治遇合的期望。這一聯和李商隱另一詠物詩《蟬》的頷聯頗相似。但“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所強調的是雖凄楚欲絕而不被同情,是所處環境的冷酷;而“巧囀”一聯所強調的卻是巧囀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無知音的感嘆。“豈能”、“未必”,一縱一收,一張一弛,將詩人不為人所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傷感曲曲傳出,在流美圓轉中有回腸蕩氣之致。可以說這兩句詩本身就是深與婉的統一。
頸聯承上“巧囀”,仍寫鶯啼。“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鶯永無休無止的啼鳴:無論是刮風的早晨還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氣還是陰霾的日子,無論是京城中萬戶千門開啟或關閉的時分,流鶯總是時時處處在啼囀歌吟。它仿佛執著地要將“本意”告訴人們,而且在等待著渺茫無盡的佳期。這一聯是兩個略去主、謂語的狀語對句構成的,每句中“風朝”與“露夜”、“陰”與“晴”、“萬戶”與“千門”、“開”與“閉”又各自成對,讀來別有一種既整飭又優美,既明暢又含蓄的風調。
尾聯聯系到詩人自身,點明“傷春”正意。兩句是說,自己曾為傷春之情所苦,實在不忍再聽流鶯永無休止的傷春的哀鳴,然而在這廣大的長安城內,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棲居的花枝呢?初唐詩人李義府《詠烏》云:“上林多少樹,不借一枝棲。”末句從此化出。傷春,就是傷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傷春的情緒就越濃重。三春芳辰就要在傷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鶯不但無計留春,而且連暫時棲息的一枝也無從尋找。這已經是杜鵑啼血般的凄怨欲絕的情境了。詩人借“不忍聽”流鶯的哀啼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傷春”之情—— 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精神苦悶。末句明寫流鶯,實寓自身,讀來既像是詩人對無枝可棲的流鶯處境的關心,又像是詩人從流鶯哀啼聲中聽出的寓意,更像是詩人自己的心聲,語意措辭之精妙,可謂臻于化境。
名家點評
清·屈復《玉谿生詩意》:流鶯之飛鳴來去,風露陰晴,無處不到。我亦傷春者,不忍聽此,恐鳳城中無所有花枝耳。
清·陸昆曾《李義山詩解》:此作者自傷漂蕩,無所歸依,特托流鶯以發嘆耳。渡陌臨流,喻己之東川、嶺表,身不由己也。
清·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此亦借端以自嘆也。起句“漂蕩”字、結句“傷春”字是正義。
清·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頷聯入神,通體凄婉,點點杜鵑血淚矣。亦客中所賦。
清·紀昀《玉谿生詩說》:前六句將流鶯說做有情,七句打合到自己身上,若合若離,是一是二,絕妙運掉。與《蟬》詩同一關捩,但格力不高,聲響覺靡耳。
清·張采田《李義山詩辨正》:含思宛轉,獨絕古今。亦寓客中無聊、陳情不省之慨。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或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詩歌成就
李商隱通常被視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詩人,其詩風受李賀影響頗深,在句法、章法和結構方面則受到杜甫和韓愈的影響。許多評論家認為,在唐朝的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于杜甫、李白、王維等人。就詩歌風格的獨特性而言,他與其他任何詩人相比都不遜色。但用典相對較多,有晦澀之嫌。贊賞李商隱詩歌和批評他的人,所針對的都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后世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的風格,但沒有一位被認可。根據劉學鍇、余恕誠的整理研究,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共594首,又《集》外詩16首,陳尚君《全唐詩補編》錄入4首,共存詩614首,但是有的詩顯然為誤入。其中381首已經基本確定了寫作的時間,213首無法歸入具體的年份。此外,還有十來首懷疑是李商隱的詩作,不過證據欠充分。
從吟詠的題材來看,李商隱的詩歌主要可以分為幾類:
政治和詠史。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知識分子,李商隱寫了大量這方面的詩歌,留存下來的約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韓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隨師東》、《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李商隱早期的政治詩指陳時局,語氣嚴厲悲憤,又含有自我期許的意味,很能反應他當時的心態。在關于政治和社會內容的詩歌中,借用歷史題材反映對當代社會的意見,是李商隱此類詩歌的一個特色。《富平少侯》、《北齊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懷和詠物。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于是就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和不安。《安定城樓》、《春日寄懷》、《樂游原》、《杜工部蜀中離席》是流傳得較廣的幾首。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內容的作品中許多七言律詩被認為是杜甫詩風的重要繼承者。
感情詩。包括大多數無題詩在內的吟詠內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隱詩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獲得了后世最多的關注。《錦瑟》、《燕臺詩》、《碧城三首》、《重過圣女祠》等,保持了與無題詩類似的風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等,則反映出李商隱感情詩另一種風格的意境。
應酬和交際。在李商隱用于交際的詩作中,寫給令狐绹的幾首(《酬別令狐補闕》、《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見寄》、《寄令狐學士》、《夢令狐學士》、《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特別引人注意,為解釋他與令狐绹的關系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李詩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頓挫,融齊梁詩的華麗濃艷,學李賀詩的鬼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李詩還善于用典,借助恰當的歷史類比,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李商隱《東還》詩膾灸人口,賞讀該詩,可看出李商隱所表露歸去尋師學仙只是一句托辭,所謂學道不過借此疏解自己內心不平與感嘆自己命運的不幸,更有面對朝政種種荒淫無道的憤慨以及對正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唐皇朝的哀嘆。
【《流鶯》李商隱古詩全詩鑒賞】相關文章:
李商隱《流鶯》全詩翻譯與賞析08-13
李商隱《流鶯》古詩詞鑒賞10-12
李商隱.《流鶯》鑒賞10-28
蟬·李商隱全詩鑒賞12-08
《淚》李商隱全詩鑒賞11-18
李商隱《曲江》全詩鑒賞07-07
《蟬》李商隱全詩鑒賞08-06
《流鶯》李商隱唐詩鑒賞09-05
李商隱《安定城樓》全詩鑒賞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