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diǎn)理解
《記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shí)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diǎn)理解,歡迎閱讀。
《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diǎn)理解 1
研習(xí)1.這篇短文含蓄的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心境?你認(rèn)為哪些詞語與“閑”字有關(guān)?
答:(1)表達(dá)了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如“月光入戶”透露其門庭冷落;“念無與樂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閑。
研習(xí)2.“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現(xiàn)實(shí)和心境?
答:(1)反應(yīng)作者貶謫后的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現(xiàn)實(shí);
(2)表現(xiàn)出作者謫居后孤獨(dú)、寂寞的生活;
(3)“欣然起行”充分顯示作者的閑情逸致,面對月色時的內(nèi)心的喜悅和興奮,進(jìn)而想到要與人分享月色和喜悅,該有人共同賞月,才不致辜負(fù)如此良夜。
研習(xí)3.如何理解“念無與樂者”中的“念”字?
答:(1)寫出作者謫居生活的孤獨(dú)、寂寞,多年的朋友不敢跟他來往;
(2)能夠與我一同賞月的該是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庸俗勢利之徒;
(3)為下文“尋張懷民”做鋪墊。
研習(xí)4.“尋張懷民”中“尋”包含著怎樣的意思?
答:(1)包含著作者的一種猜想:面對如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是他是在庭中賞月還是在出門散步?因此要尋他一尋。
(2)“尋”與“訪”不同,“尋”有一種急欲找到的迫切感,這就寫出了作者渴望與知心好友共賞明月的急切心理。
研習(xí)5.賞析美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運(yùn)用比喻,用“積水空明”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的皎潔。
(2)“積水空明”,正寫月色,給人以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側(cè)寫月色,具有動態(tài)之美。動靜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3)這透明的月色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zé)o塵俗的襟懷和擺脫沉重的謫居之痛,忘記個人得失的心境。
研習(xí)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的?(或:“閑人”包含著作者怎樣復(fù)雜的情感的?)
答:(1)反映作者當(dāng)時身為“閑官”的現(xiàn)實(shí);
(2)表達(dá)了作者與友賞月時的欣喜、自豪;
(3)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瀟灑豁達(dá)的心境;
(4)包含著作者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fù)良辰美景的慨嘆;
(5)也透出作者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6)還映襯了作者被貶謫居的惆悵、悲涼之感。
研習(xí)7.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xiàn)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的理由。(河南中考題)
答:(1)“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2)“懷民亦未寢。” 理由:處境相似,性情相投,趣味相同。
(3)“相與步于中庭。” 理由:關(guān)系密切。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yùn)相同。
研習(xí)8.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寫景十分傳神,試作分析。
答:“積水空明”用積水寫月光,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積水錯覺;再用“藻荇交橫”,來寫竹柏倒影,把隱喻推進(jìn)了一層,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撲朔迷離,最后點(diǎn)出讓人恍然大悟。作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大處落筆,抓住瞬間的感覺,寫出了一個寧靜淡雅、冰清玉潔的境界。
研習(xí)9.“閑人”一詞,滄桑凝重,它隱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貶謫官閑的悲涼 ;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fù)良辰美景的人生感慨。
研習(xí)10.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yàn)樵律苊溃獙垜衙褚煌ベp月②貶謫閑居,無所事事,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
研習(xí)11.面對“月色入戶”作者為什么會“欣然起行”?(作者為什么見到月亮如此高興?)
答:蘇軾此時貶謫閑居,門庭冷落,交友斷絕,只有月亮沒有絲毫的勢利之情,來慰藉這位失意的詩人的,因此見到月光猶如見到了久違的`朋友一般,欣然相迎,可見作者的喜悅興奮。
研習(xí)12.文章如何描寫月色?
明確:①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的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
②“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 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
③“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橫”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
④一正寫,一側(cè)寫,收點(diǎn)染并用之妙,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zé)o塵俗的襟懷。
研習(xí)13.文章的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答:表現(xiàn)了作者能安閑自適賞月的愉快,被貶謫,被排除自愛朝廷之外,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感嘆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何曾得暇領(lǐng)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研習(xí)14.中心意思。
本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shí)地記錄了作者當(dāng)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研習(xí)15.課堂總結(jié)。
信筆抒意,隨物賦形;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研習(xí)16.課堂練筆。
擴(kuò)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不少于100字。
《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diǎn)理解 2
一、詞語。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戶:這里指門窗。欣然:愉快地)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考慮、想到。遂:于是。至:到。尋:尋找)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于:在。中庭:院里)
4、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如:像。耳:罷了。)
二、句子翻譯。
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譯: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譯: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譯:庭院地面猶如一池空靈澄澈的積水,水中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譯:哪個今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jīng)]有翠竹和青柏呢?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只是很少有閑人能像我們二人這樣罷了。
三、課文理解。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幅月夜圖,作者沒有直接寫月,卻處處在寫月,這樣寫妙在何處?(這里運(yùn)用比喻的手法,用“積水空明”比喻月色,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影,寫出竹柏之影參差交錯。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diǎn)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滿詩情畫意。)
2、全問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xiàn)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2)句子:懷民亦未寢。理由:心境、欣賞趣味相同。
(3)句子:相與步于中庭。理由:關(guān)系密切。
(4)句子: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知趣相投,命運(yùn)相同。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全文的點(diǎn)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時怎樣的心境?(作者稱自己為“閑人”是因?yàn)樘K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當(dāng)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曠達(dá)胸襟的體現(xiàn)。這體現(xiàn)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和自我排遣的曠達(dá)。)[“閑人”是全文的點(diǎn)睛之筆。]
4、如何理解文中的“閑人”(“閑人”的含義),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閑”?(“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fù)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有關(guān)語句: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xì)清楚,兩人都很“閑”。)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jì)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jìn)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實(shí)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
5、本文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閑,寫情突出其空。(請各用一個字回答)
【《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diǎn)理解】相關(guān)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理解11-30
記承天寺夜游重點(diǎn)句子10-15
記承天寺夜游重點(diǎn)字06-27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09-28
記承天寺夜游重點(diǎn)字詞11-24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訓(xùn)練11-10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理解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