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適送別朋友的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高適送別朋友的詩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送別
【作者】高適
【朝代】唐
昨夜離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風高。
螢飛木落何淅瀝,此時夢見西歸客。
曙鐘寥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
攬衣出戶一相送,唯見歸云縱復橫。
高適簡介
高適(700—765) ,漢族。唐朝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
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
高適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他的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的詩句,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卻使人感到默默的悲涼也。
白話譯文
昨夜里為友人離別心神不寧,西風高吹白露如霜夜已三更。
螢火亂飛,落葉淅淅瀝瀝作響,此時又夢見了西歸友人的身影。
晨鐘嘹亮響了三四聲,忽然聽到東鄰馬叫令我心驚。
披衣服出門忙去送客,只見那歸云既縱又橫。
作品鑒賞
此詩寫別后思念朋友之情,不同于一般的送別詩。前三句寫夢前的秋夜景象:白露、西風、流螢、落木,構成一幅凄清的圖景;第四句寫夢中,只交代夢見已經西歸之故人,卻沒有詳寫夢中景象;后四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寫夢后之景,因聞曉鐘、馬嘶而驚醒,可見夢之短,醒后唯見天邊歸云縱橫,心緒寥落。滿心離懷是全詩主腦,歸客入夢,嘶馬驚人,皆源于此。
此詩構思和聲律都不同一般,別有情致。一般的送別詩總愛寫臨歧分手的場面,因為這個場面最能體現主客間的情誼,可是此詩偏偏撇開這個場面不寫,而寫送客的主人一夜離心郁陶,等待著第二天送朋友上路,可歸客不忍心與朋友當面話別,而在黎明時分悄悄地策馬離去,使主人欲送不成而留下離思。此詩的特色,首先就在于送別從別后寫起,切入角度很獨特;其次在于只有一句記夢卻用大半篇幅寫夢前和夢后的秋夜清冷景象,以之烘托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深;其三,情與景之間形成若有若無似隱似現的關系—西風落木正像離人憂思,歸云如歸客,縱橫如心緒,而友情的熱烈與秋夜的清冷又形成反差;最后,真幻雜糅的別致構思,在夜半白露螢飛中入夢,仿佛若真;因聞曙鐘、聽嘶馬而驚醒,恍惚中以為歸客又將上路,于是急急出戶相送,在虛實交錯中寫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另外,這首七言古詩共八句,卻用了三個韻,較為少見,似乎是作者為了配合場面的轉換和感情的跌宕而有意為之。
【高適送別朋友的詩】相關文章:
王維和高適的送別詩10-10
高適與岑參的送別詩10-17
高適的思鄉詩10-23
高適的邊塞詩08-04
高適和他的送別詩名人故事11-11
高適邊塞詩鑒賞08-25
高適《除夜作》全詩鑒賞10-29
高適岑參的邊塞詩11-18
高適08-31
王維送別朋友的詩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