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文6篇(精選)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考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考作文 篇1
5號的期末考試結束了,可是我很擔心,不知道考的怎么樣,因為考試前我和奶奶有個約定,如果我三門功課考不到90分以上,奶奶就要回家,不管我了,所以我的壓力很大,只能等結果。
我擔心的事今天有消息了——考分下來了,我考得不理想,和奶奶的要求只差一步,語文考了87。5,沒上90分,和同學比,我還差一些,沒有達到平均分,我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心里特別的難受。在復習的時候,我也沒少用功,為什么我就考不了高分呢?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越哭越傷心,恨不得打自己幾下,奶奶和媽媽把門推開,勸我不要哭了,現在哭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在下學期好好努力,把功課趕上去,但是我還是很上心,我怕奶奶回老家,以后家里空蕩蕩的,因為爸爸媽媽要上班,事情比較多,經常家里只剩我一個人,我真害怕,所以越來越傷心,奶奶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把我抱在懷里,認真又嚴肅的說:“這次原諒你,也取消約定,在下學期一定要好好學習,在這個假期里,除了完成作業,還要找找差距,主要改變學習的浮躁,滿足于一知半解,沒有真正地理解,所以題稍微有變化就不會了,馬虎大意,不看清題就下筆,所以就造成不該錯的'題了,而且學習的自覺性不夠!甭犃四棠痰脑,我決心在新的一年里,發揚成績,克服缺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思考作文 篇2
上個星期的一天最后一節課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特殊的課堂,用了30分鐘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老師說:“最近咱們的同學一點緊張都沒有,我不知道為什么回家想了一想終于明白課。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我從前上學的時候,也有個跟你們一樣的同學而且還是個女的。他特別恨這個英語老師就想盡辦法去對付這個老師。有一天,英語老師把他叫上臺去,一推推到了門那里,胳膊稍微碰了一下就上前跟老師說:“老師我的胳膊斷了你賠錢吧。”老師說賠就賠吧,結果畢業以后這個英語老師當上了當時的名師,這個學生呢知識在外面閑逛的窮人。這說明了什么呢?跟老師作對根本沒有好處,到最后還是把你自己也給毀于一旦。自己要擺正心態,想清楚你現在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當老師看著學生;用那種莊重的目光看和學生時,我扭頭一看,還幾個同學根本就沒聽,跟自己的同桌說說笑笑,沒有一點思考。老師讓我們回家自己認真的想象一想.
我把這件事非常放在心上,回家以后我躺在床上真的認真思考了,我想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認證到我的身上了,直到那天以前我就非常不喜歡我的科學老師,導致我的科學考的一塌糊涂,這難道不是典型的實例嗎?還有我一直被電腦牽著的心,不能專心致志的學習。但是今天我跟科學老師好好談了一番,老師說,這個東西不需要基礎只要踏踏實實的背就能考少,這句話給我了無數個信心。
跟老師作對沒有好處,到最后收傷害的還是你。所以你一定要擺正心態跟老師和睦相處。最后考試考的好成績,爭取考上好的大學。
思考作文 篇3
天有不測風云——嘩,一道霹靂驚雷,引來滾滾烏云、陣陣黑風。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面對著這場突如其來的風雨,我手頭卻沒有一把可遮風擋雨的保護傘。
看著窗外的雨,我不禁后回道:為什么不帶傘呢?
“為什么不帶傘呢?”在旁邊,一位父親正念叨著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不來接你,你豈不是要淋雨跑回家呢?”
那孩子回答道:“上學時沒下雨,所以就沒帶傘,誰知道天會下雨?”
剎那間,宛如洪鐘轟鳴,我的腦海里一片空,唯有一穿醒目的大字——誰知道天會下雨。”
誰知道天會下雨?我不知道!那為什么不帶傘?一時間,我陷入了這場風雨給我的思考。
人生如下雨——人算不如天算!生活中的困難就如同天下雨,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悄地匯聚成滾滾烏云,在我們疏于防范時如暴風雨般襲卷而來,嚇我們個不知所措。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雨卻沒有絲毫停止的繼續下著,那些躲雨的人,一定也在后悔道:為什么不帶傘呢?
為什么非要等到風雨來臨時才想起傘、后悔沒帶傘呢?我繼續思考著。
未雨綢繆!在更多時候,帶傘不是為了擋雨而是為了防雨。即使是晴天,也考慮到下雨時的防備措施;當風雨來臨,就可撐起傘擋雨,再也不必在躲雨中后悔。反之,不未雨綢繆,就必將在突如其來的風雨中坐以待斃;就像今天躲雨的.我——無助、狼狽、后悔。
未雨綢繆!面對困難亦是如此。雖然我算不出困難在哪里、在什么地方降臨,但我知道困難一定會降臨,光這一點就足夠了。只要我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時時刻刻帶上一把“保護傘”,我必定可面對一切突如其來的風雨,因為我時刻準備著、準備著面對突發災難。
在看窗外,雨已在不知不覺中停息,玻璃上殘余的雨露,晶瑩透亮,折射著太陽的光芒,正如這場平凡的雨,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現在天氣轉晴,可明天會是怎樣,我不知道;但不管怎樣,我一定會帶傘,為了不后悔,我要未雨綢繆。
思考作文 篇4
今天是我的生日,不知道誰會送給我生日禮物,我非常期待。
“叮咚……”一陣急促的門鈴聲,會是誰呢?我急忙去開門,原來是貝貝姐和琳娜姐來了,她們分別送了我玩具越野車和玩具小轎車,兩輛車我都很喜歡,愛不釋手。我腦子里突然出現了一個問題:小轎車和越野車有什么不同呢?經過觀察,我發現越野車的輪子很大,小轎車輪子很小。
車輪的大小對車輛行駛有什么影響?
我決定做個實驗,找來一塊小石板,讓越野車和小轎車分別通過,越野車很順利的開過去了,而小轎車卻怎么也過不去。顯然,越野車通過障礙的`能力比小轎車強。我又做了多次實驗,發現小轎車的穩定性很好,越野車的穩定性比較差。
留心處處皆學問,我們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能從身邊學到很多東西。
思考作文 篇5
班主任陶老師給了一幅漫畫。漫畫內容是彪形大漢躺在柔軟的躺椅上,還大喊:“媽,我餓。 币慌阅赀~的老母親一頭銀發,臉上布滿皺紋,穿著一身又舊又老式的,一雙干枯的手端一盤米飯,嘴里還溫柔地答道:“寶貝,別急,來了,來了。”
這兒,有同學都在說兒子可真懶!真是的,生活都自理了,以后那老母親去世了,兒子還活啊?還同學說那位老母親他無度的溺愛,讓她的兒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迷失了。
這幅漫畫的情景在生活中無處,就如我朋友的.小弟,上次去她小弟家,小弟正坐在那看動畫片,還吃瓜子、花生,把殼子弄得滿地,見家里來客人理都不理。追在他后面說:“乖孩子,吃些水果吧!”小弟說:“去去去,我不吃!”我剛上初中時,回家很累,連向他訴苦,可他并向家長那樣說:“孩子,你累吧,吃些東西再寫作業吧!闭f:“快寫作業,寫就吃飯,飯在鍋里,去盛!”地,的自立習慣就養成了。
而我呢,介于朋友的小弟與我,很懂事,但也很自覺,成長的太慢,還要加油才行呢!
思考作文 篇6
拜讀了孫國萍老師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4期的《中學作文教學課程價值的初步思考》(以下簡稱“孫文”)一文,感到收獲頗大,引發了我們對中學作文教學課程價值這一命題的關注,使我們對中學作文教學基本定位有了更為理性的理解,對中學作文教學課程的價值有了比較清楚的基本認識。近日又拜讀了《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8期余一鳴老師《中學作文教學的課程價值觀權衡——與孫國萍老師商榷》(以下簡稱“余文”)一文,獲得許多新啟發的同時,也形成了一些思考。借此求教于孫、余兩位老師和各位讀者。
首先,我們要指出余文中有意無意地曲解和誤解孫文的地方,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開問題的討論。
1.余文說:“孫老師認為,中學生寫作的基本任務是指令性寫作,而破壞指令性寫作的罪魁禍首是自由寫作!
很顯然,余老師這句話,前半句是對的,而后半句是不實之詞。我們反復閱讀孫老師的文章,與此相關的是這樣一段話:“一種情況是把中學生作文和文學創作式的自由寫作混為一談,用自由寫作的方法指導學生的指令性寫作……把中學生的作文當作文學創作,用純粹的自由寫作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寫指令性寫作,就等于用打排球的方式來指導打乒乓球,用指導打反膠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打正膠。自然會南轅北轍,造成學生腦子里一片混亂。”作為擅長寫作的余老師一定能夠揣摩出這段話中“混為一談”“用純粹的自由寫作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寫指令性寫作”這樣的詞句絕不是簡單提倡自由寫作,當然也不是否定自由寫作。在這段話之后,孫老師緊接著說“而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簡單化地用指令性寫作的方法來應對考試。……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效果也不好,不僅學生的作文越來越空洞無物,而且他們所期望的考試要求也并沒有達到”。顯而易見,孫老師認為“簡單化地用指令性寫作的方法來”指導寫作,哪怕是應對考試,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不知道余老師“破壞指令性寫作的罪魁禍首是自由寫作”的結論來自哪里。
2.“恰如孫老師所言,我也是文學愛好者,且小有成績。我幾次放棄了棄教從文的機會,自以為能用自己的寫作特長更有效地指導學生作文,卻不幸成了孫老師筆下那類失敗的語文老師。”
余老師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非常可貴。但孫老師的文章并未說所有“文學愛好者”都是“失敗的語文教師”。只是說:“我認識幾個才子才女,自己的文筆絕對漂亮,散文趕得上專業作家,但是她們的學生寫作并沒有優勢,有的高考反而不行。”從上下文看,孫老師列舉這樣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作家式的自由寫作和中學生的指令式寫作在諸多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是為了說明有些老師無視這樣的不同用單純的自由寫作的方式指導學生不一定達到理想的效果。余老師不僅自己長于文學創作,而且又熟諳考試作文的門道,學生的作文考得那么好,顯然是不在其中的。
3.“孫老師對作文‘發展等級’的不滿,其實是基于孫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排斥文學創作,強調指令性寫作。以上論述,是基于作文高考成績的作文課程價值觀,無疑是狹隘片面而且短視的。”
“孫老師對作文‘發展等級’的不滿”是很清楚的,說孫老師是不滿于在滿分中扣除20分作為“發展等級”分的做法更準確。至于說“孫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排斥文學創作”,我們在孫老師這篇文章中也沒有找到這樣的根據。孫老師說“中學生寫作的基本任務就是學習指令性寫作”。按照我們的理解,“基本任務”之外,還是包含了可以進行其他寫作的。說孫老師的“以上論述,是基于作文高考成績的作文課程價值觀”,更是牽強附會。不錯,孫老師的文章中的確有大段的內容涉及高考成績,但從文章的結構和行文很容易看出這是為了說明“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所謂高分作文和滿分作文并不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與余老師所看重的“文學創作”之間看不出有什么內在的矛盾。至于余老師認為強調了高考成績(姑且順著余老師的意思這么說)“無疑是狹隘片面而且短視的”,注重了文學創作才是遠見的觀點,相信這個觀點有很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讀孫、余二位老師的文章,使我想到關于中學作文教學課程價值思考不能回避的三個立場選擇:
1.為了多數人還是為了少數人?
章熊先生曾專門撰文討論我們的語文教學是為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還是為學生中的極少數。我們以為章先生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尖銳的問題。不用懷疑,有不少老師的教學是為少數學生在教。課堂回答問題的,就是那么幾個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節奏的,也就是那么幾個學生;能夠和老師對話的,更是那么三兩個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就是看客而已。而這個問題對理解中學作文教學的課程價值也同樣重要。毫無疑問,孫老師是堅定地站在多數學生立場上的。她非常明確地指出:“從課程目標的角度看,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公民寫作素養。”她還說:“絕大多數人各方面基本的素養都是普通水平,或者說都比較接近。只有少數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別超長的天賦!薄肮湃苏f:詩有別才。其實,文章寫得好,都有別才。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將圍棋下到聶衛平那樣的境界,不管你怎么勤奮都不行。同樣,不管你用什么樣神奇的`教學方法,都不能培養魯迅和莫言!笨上,余老師沒有很好地領會孫老師的意思,卻從政治學、社會學的概念上抓住“公民”這個概念大做文章。如果我們的理解不錯,孫老師提出“公民寫作素養”這樣的定位,只是為了說明中學的作文教學主要是為絕大多數普普通通的學生服務的,是為了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寫作素養(當然不是余老師所說的“掌握應用文體寫作”),而不是為極少數像余老師這樣有創作天賦的人進行教學。這里的“公民”是和“專業”相對的,而不是余老師所理解的“有獨立思想和個性覺悟”的、和“國家、社會”相對的公民概念。至于余老師說“如果換上‘村民’或‘市民’的定語,并沒有什么不同”,我們覺得這樣的說法顯得很不“文學”。因為誰都知道,我們的學生將來絕不會一定就是生活在村莊中的“村民”或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不過,我們從余老師大段的闡述中還是清楚了他的意思,他是不贊同孫老師作文教學為絕大多數普通人而教學的主張的。因為余老師知道孫老師這里是討論中學作文教學的定位,而不是寫“公民意識”的論文;余老師還說:“我也是文學愛好者,且小有成績!闭f“小有成績”,肯定是謙虛。但我們想,即使余老師的作文教學“大有成績”,歷年所教的班級學生作文考得好,也仍是“少數”,因為在南京,能夠考上“南外”都是選了又選的“少數中的少數”。
對中學作文教學是為多數人還是為少數人這個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應該立足為多數人,兼顧為少數人。即培養那些寫作天賦一般的同學的寫作基本素養,是我們的主要責任;而對那些寫作天賦突出的同學,要給他們成長空間,要保護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的寫作特長。
2.立足現實還是立足理想?
閱讀孫老師和余老師的文章,我們隱隱感到兩位老師都有著強烈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追求,但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考立場有著明顯的不同。余老師更多的是側重理想,孫老師更多的是側重于現實。余老師對課程價值思考的理想化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1)余老師在否定孫老師的“公民寫作素養”時說:“公民寫作不僅是指掌握應用文體寫作,掌握說明和表達的方法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想和個性覺悟。”由此,我們看到余老師有著非常強烈的人文情懷和可貴的樂觀精神。培養“有獨立思想和個性覺悟”公民,確實是迫切需要的。但如果說這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或者主要任務,只能是“理想”或者“夢想”。(2)余老師告訴我們:“我是一個倡導自由寫作的語文老師,還寫過《考試作文不必規定跑道》的文章,我覺得如同體操跳水等競賽項目一樣,作文有規定動作,也應該有自選動作,而體現選手特長和個性的往往是在自選動作!庇嗬蠋熽P于作文考試顯然也有著自己的夢想和理想。“考試作文不必規定跑道”,考試作文“有規定動作”,還有“自選動作”,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不過,真要付諸實施,恐怕還要有漫長的等待。(3)在談到高考評分標準的“發展等級”時,余老師說:“問題是孫老師弄錯了一點,這是高分作文要求的‘發展等級’,是對佼佼者的要求,并不是針對每一個高中生作文的要求。如果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每一篇作文達到這樣的高度,如果不是要求每一篇作文都能在四個方面達到這個高度,我覺得并不是遙不可及!蔽覀兿忍鎸O老師辯解一句:既然“是對佼佼者的要求,并不是針對每一個高中生作文的要求”,那么就不應該扣掉那么多同學的分而應該給少數幾個佼佼者加分才對啊。至于說“如果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每一篇作文達到這樣的高度,如果不是要求每一篇作文都能在四個方面達到這個高度,我覺得并不是遙不可及”,我們覺得還是過于樂觀了。不要說學生,語文教師中有多少人能“及”,我們也不敢樂觀。(4)余老師問道:“從學生而言,為什么那么多的高考狀元在耀眼之后湮沒在蕓蕓眾生中?為什么中國的富豪普遍缺失慈善情懷?為什么錢學森的‘創新人才’之問無解?”這幾個問題問得真痛快!也是我們常常提出的問題。但論定“這與我們幾代人的語文學科價值滑坡有關”,恐怕就值得討論了。如果余老師認為只要中學作文教學的定位更高一點,就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想和個性覺悟”,就能夠挽救當今社會的道德滑坡,就能夠培養“創新人才”,似乎也太樂觀了。(5)余老師說:“殊不知,這樣指導出來的作文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蓬間雀’。”可見,從培養目標來看,他是不屑于培養“蓬間雀”,而是要培養能夠作逍遙之游的大鵬的。通讀余老師的文章,一個中心意思就是孫老師這樣的定位太低了。
由以上幾點不難看出,余老師對中學作文教學的定位更為樂觀,更為理想。我們以為這是非?少F的。不過,這樣的理想只有扎根現實,才可能實現。似乎孫老師更多的是考慮現實的條件,學生的條件,教師的條件,環境的條件。我們當然以為,比較合理的定位是將理想和現實結合,立足現實,懷揣理想,心中有理想,但也不脫離實際。在這一點上兩位老師的理解沒有本質的差異。孫老師反復強調“基本”,就是留有空間,并沒有否定更為理想的追求;而看得出余老師也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老師,他多次例舉高考成績為例,就說明了這一點。
3.基于對立還是基于統一?
提出這樣的問題,似乎毫無必要,當然是堅持對立的統一。但問題不是這樣簡單。我們發現,對語文很多問題的認識,包括對作文教學課程價值的理解,人們還是容易采取簡單對立的態度。
一是對寫作和創作的理解。
一般人的寫作,包括中學生的寫作和作家的創作有著顯著的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并不能說兩者是完全不相干的,更不能認為兩者是完全對立的;镜膶懽髂芰,是作家創作的基礎;作家創作所特別需要的認識生活的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等,也是一般人寫作所不可缺少的,同樣中學生的寫作也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只不過兩者的要求有所不同,所強調的重點不同。當然我們又不能因為承認了兩者的相通之處和共同之處,就以為兩者完全是一回事。
二是對指令性寫作和自由寫作的認識。
中學生的寫作,其基本性質是培養指令性寫作的能力(這并不簡單等同于考試,他們將來在生活中也很需要這種能力),但并不能說它就只能是“指令性寫作的教學”。對這一點,孫老師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我們上文已經引述過她的有關論述。同樣,我們說自由式寫作主要是指作家的文學創作,但并不是除了作家的創作,其他的寫作就不包含“創作”的意味。我們以為培養“指令性寫作”的能力,也必須結合自由寫作式寫作的訓練。相信兩位老師如果具體闡發到作文教學的策略一定會這樣以為。
三是對考試和素養的理解。
我們知道很多人是鄙視考試的,同樣也鄙視考試作文,以為凡考試作文就是八股,八股就是僵化的形式,就是形式技巧。反對應試的人這樣認為,熱衷應試的入也這樣認識。我們以為,這都是犯了極端主義和簡單主義錯誤?荚囎魑氖遣皇前斯桑覀儠呵也徽f,即使八股的文章也不是一概廢話空話,八股并非沒有好文章。就像“有生命力有想象力”的文學創作未必都是好作品一樣。我們以為考試和素養并不矛盾。正如余老師所言,具有良好的寫作素養,“只要教師指導時為學生劃定‘雷池’,適應戴著鐐銬跳舞”就能考好;反之,缺少寫作的基本素養,不管傳授多少技巧秘笈也不可能考好。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把作文命題和閱卷中存在的問題,和討論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攪在一起。
【思考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思考作文11-02
思考的作文12-22
思考作文(精選)05-13
(精選)思考作文05-03
【精選】思考作文05-05
【經典】思考作文06-27
(經典)思考作文07-07
思考作文08-13
思考作文(經典)12-27
思考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