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風民俗作文 推薦度:
- 民風民俗作文 推薦度:
- 藏族民風民俗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民風民俗作文【匯總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jīng)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jù)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風民俗作文1
藏族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nèi)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人們的服飾特征主要為肥腰、長袖、大襟等。他們戴的帽子種類很多,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藏族發(fā)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發(fā)混編。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huán)、胸飾、腰飾和手飾。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制成。耳飾,均為互環(huán)和耳墜。胸飾包括項鏈、護身盒“卡烏”。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煙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
在藏族的節(jié)日中,雪頓節(jié)是藏族著名的'三個節(jié)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jié)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的節(jié)日,因此又叫“酸奶節(jié)”。因為雪頓節(jié)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guī)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jié)”、“曬佛節(jié)”。
更為特別的還是藏族人的舞蹈,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jié)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借以把節(jié)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zhuǎn)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臺,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shù)的紀念。
民風民俗作文2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星洲小學張清晨
指導老師張君君
爸爸老家在余杭,每次回家大家一起吃飯,同席的人都要談?wù)撌裁床嗽趺礋贸裕膫菜有多少種燒法等等。媽媽老家在東陽,吃東西就要簡單多了。每次說起吃,媽媽就說:“余杭人只知道吃,浪費!”爸爸就回嘴:“東陽人不會吃東西,只會吃苦!”
我因為生在東陽,長在東陽,當然要幫媽媽一些。每當這個時候,我馬上振振有詞:“東陽怎么會沒有好吃的?每次燒瓦罐雞,老爸,你不是吃得津津有味?每次吃那糯米楊梅,你不是都說好吃?……”老爸只好點頭:“是,是,這幾樣的確是美味……”
說到瓦罐雞,我們每次回東陽老家過年,外婆就要燒給我們吃。早上,外公早早起床,到后院竹林里逮一只他自己養(yǎng)了大半年的雞,殺雞、放血、拔毛,清理干凈。外婆呢,拿出放在櫥柜頂上包得嚴嚴實實的瓦罐,洗得千干凈凈。據(jù)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制而成,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
外婆把雞切成小塊,平平整整地放進瓦罐。接著,切一些生姜、大蒜,鋪到雞塊上面,再放入一些香菇、黑木耳、肉片,加鹽,然后倒人黃酒、醬油,最后添上外公挑來的山泉,瓦罐就滿了。
外公拎出煤餅爐,生火,放上一口大鐵鍋。在鐵鍋里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里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外公說:“這樣,雞的香味就一點都逃不出來了!”
從早上五六點鐘開始,一直燉啊燉。等到中午卜_一點左右,外公才小心翼翼地取下倒扣的鍋,端出瓦罐。啊,香氣撲鼻而來;湯金燦燦的,清澈見底,喝上一口,鮮美異常;咬一口雞肉,既香又嫩……大家紛紛舉筷,大快朵頤。
要是有小孩子在,外婆就會對我們說:“多吃一點啊,這雞是很補的,讓你們腦子聰明一點,讀書讀得好一點!”我們幾個孩子就會笑著,多喝一碗湯,多吃一塊肉。
媽媽告訴我,東陽多的是山地丘陵,以前條件差,只有逢年過節(jié),來重要客人時,才會端出瓦罐雞接待。現(xiàn)在,吃瓦罐雞的機會多了,只是純正的瓦罐難找,純正的土雞也難找,味道就沒以前那么好了。
難怪,我吃外面飯店里的'瓦罐雞,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呢……
小作者按照瓦罐雞的制作順序,從殺雞清洗到剁塊用料,再到瓦罐燉煮,逐層介紹,文筆流暢,條分縷析。
瓦罐雞,顧名思義是以瓦罐烹飪而成的雞。小作者緊扣“瓦罐”重點著墨——“據(jù)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制而成,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在鐵鍋里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里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從而令讀者體會到瓦罐雞的制作考究、烹飪獨特,對東陽瓦罐雞自然望文生津、心生羨慕了。值得一提的是,習作收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究竟“少了點什么”,不同讀者將有不同的體味,堪稱豹尾。
一個好的開頭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吸引讀者靜下心來閱讀。文章伊始,新穎別致、巧設(shè)懸念固然好,不然至少,也要做到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建議把第一、二段合并,讓文章更顯緊湊、清新。
民風民俗作文3
我的故鄉(xiāng)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們村的民風民俗卻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說說我們故鄉(xiāng)最大的節(jié)日,新年的風俗。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jié)日是新年。新年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xù)殺豬,特別是在農(nóng)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故鄉(xiāng)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新年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jié)了。元宵節(jié)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jié)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故鄉(xiāng)有一個持續(xù)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故鄉(xiāng)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xiàn)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我們故鄉(xiāng)的民風民俗除了體現(xiàn)在節(jié)日的氣氛里,最大的體現(xiàn)還是在我們故鄉(xiāng)人的熱情好客。
民風民俗作文4
眼看著春節(jié)就要來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過了緊緊張張地臘月30日,終于迎來了20xx年的春節(jié)。對了,為什么要過年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從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總是會出現(xiàn),并欺負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襲擊,只有那些門上掛著紅窗簾和門前生著火,十分熱鬧的幾戶人家沒有受到襲擊,應(yīng)此人們知道了“年”就怕這三樣東西,于是每到除夕人們便用這三樣東西把這只大怪物趕走了,久而久之,便流傳下來成了習俗。
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吃完了團圓飯,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樓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老鼠炮,它一邊飛一邊還發(fā)出了“吱吱”地聲音,好像在上天之際還想呼喚同伴一起去天上偷東西,把我們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親戚朋友們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那精彩的`表演讓我心情十分開朗,有相聲、有小品、還有魔術(shù)……十分好看,比如,那一個叫“我忍不了”的相聲,這是講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個人看了連聲叫忍不了,可是他卻以不文明的形勢提醒別人,當時,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一個春節(jié)就這樣過去了。
民風民俗作文5
我盼了好久的,終于盼來了火把節(jié)。今年的火把節(jié)是怎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園里,天剛黑就已經(jīng)準備要開始祭祀活動了,人們用最古老的鉆木取火方式來點燃今年的圣火,太陽女舉著火把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她們舉高火把點燃了七星燈同時也點燃了火堆。七星燈被點燃后禮花也綻放了。漸漸的禮花形成了一個火堆的.形狀,仿佛在為彝族火把節(jié)的一切歡呼。在夜晚,人們圍著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腳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火龍在左右移動著跳舞,它好像在呼喚著人們,讓人們一起來跳舞。聽,音樂響起了,三弦彈起了,人們唱起來了,大伙歡快極了,小朋友們跳起來了。在這里人們圍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這里管你認識不認識都拉著手并著肩,在一起舞蹈。這么隆重的場面當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邊拉著大姐姐右邊拉著小弟弟,雖然下怎么會跳,但還是跟著節(jié)奏跳著、唱著。
在桃源湖,音樂噴泉開始了。在噴泉里露虹燈亮著,把水花照得五彩繽紛。水花時快時慢、時粗時細。有時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時像小鹿在跑步,有時像兔子在和烏龜賽跑,還有時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節(jié)很快就結(jié)束了。我還沒有玩夠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個火把節(jié),這樣我就看更多的精彩節(jié)目表演 。
民風民俗作文6
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新館于20xx年9月開館,位于香格里拉縣城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旁。20xx年初,經(jīng)國家文物局評定公布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5400平方米,樓高4層。展廳是原來博物館的2倍,供游客參觀的展廳有兩個,博物館功能設(shè)計也更人性化、更環(huán)保和更安全。
據(jù)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以靜態(tài)文物陳列和動態(tài)的多媒體演示,集中反映具有云南藏區(qū)特色的自然生態(tài)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使參觀者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和認識香格里拉。也為古城增添一道風景線,豐富古城文化內(nèi)涵,同時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
跨進博物館的大門就會看到一個很大的沙盤,沙盤主要展示了迪慶州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橫斷山脈中斷,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國家風景名勝區(qū)腹地。沙盤后,有兩幅很有意義的壁畫:茶馬互市和軍民魚水情。茶馬互市主要反映出了,茶葉從主產(chǎn)地版納由馬幫運送,一路經(jīng)思茅、大理、麗江到達迪慶,在這條古道上往返進行著茶馬互市的古老交易,也帶動了多元文化和經(jīng)濟的交流;而軍民魚水情講述了一幅1936年紅軍二四方面軍長征經(jīng)過迪慶時,與迪慶人民關(guān)系融洽,紅軍為百姓看病,百姓送子參軍的`軍民和諧畫面。
一樓主要為歷史文物展廳,擁有文物鑒賞、民族風情、佛教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等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展覽。文物鑒賞包含藏傳宗教文物、石器、青銅器、陶器、工藝品、民族服飾、書畫、錢幣、國寶鑒賞和近現(xiàn)代文物的收藏展覽。民族風情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文物的展覽,包含民族服飾和民族飾品的收藏展覽。佛教文物主要是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樂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飾、隔板畫、東巴經(jīng)書、東巴紙牌畫和其它宗教文物等的收藏展覽。工藝品有直木酥油盒、糌粑盒、楊章木糌粑盒、羊皮革囊、熊掌箭包、鼻煙壺、牛皮托包、鼻煙壺、弩弓、明代瓦飾、砍刀、疙瘩木碗、疙瘩木酥油盒、豆腐渣木碗、茶桶、彩繪大糌粑盒等。
在一樓和二樓樓梯間的墻壁上,還掛有一幅幅用珍貴的蝴蝶拼出來畫,這些畫以人物為主,極具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及收藏價值。
二樓為藏醫(yī)藥文化展廳,展廳設(shè)有曼唐展區(qū)、《四部醫(yī)典》展示。曼唐就是醫(yī)學教學掛圖,它以彩圖的形式把藏醫(yī)藥學的全部內(nèi)容用80幅唐卡,4900多個小圖像形象地表達出來;《四部醫(yī)典》又稱《醫(yī)方四續(xù)》,藏語簡稱為《據(jù)悉》,全書分四部:《根本醫(yī)典》《論述醫(yī)典》《秘訣醫(yī)典》《后續(xù)醫(yī)典》計156章,約二十四萬多字。79幅唐卡,則依據(jù)《四部醫(yī)典》的內(nèi)容繪制的;以及人體胚胎發(fā)育圖、人體骨骼及脈絡(luò)圖、手術(shù)器械展示、第一粒腦顱手術(shù)圖、金針調(diào)撥法圖、動植物標本展示、毒哈圖拉、礦物標本等展示。游客還可以找優(yōu)秀的藏醫(yī)師免費看病,體會神秘藏醫(yī)學的博大精深。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里,你一定會有一段洗滌心靈的旅程,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神圣。
民風民俗作文7
寒假的一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踏著歡快的步子來到了月河古街。街的兩邊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房子。房后是一條清澈的小河,河水潺潺流動著。房子的屋檐上掛著的一盞盞大紅燈籠,倒映在水中,仿佛一簇簇火焰在舞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時傳來小販們的吆喝聲,店鋪里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小販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隨意走進一個院子里,我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原來,這是一家茶館,一張兩三米長的桌子上整齊地排列著一排茶杯,每一個都是那么精致,每一個都擺放得那么整齊,似乎在期待著什么。茶杯的旁邊放著一個長嘴的銅茶壺,壺身擦得亮亮的,茶壺的嘴差不多有一米多長呢!我想這把茶壺一定是這家茶館的擺設(shè)。再走進去是一個舞臺,舞臺下坐著許多人。臺上的人畫著臉譜,戴著鳳冠,嘴里唱著什么,聲音都拉得好長好長。我聽不懂他們唱些什么,只是覺得很有韻味,茶室里的人卻個個聽得津津有味的。
當我的目光重新回到茶桌上時,一個長得十分清秀的女子從里面走了出來,梳著一條長長的麻花辮,在腰間晃動。她來到茶桌前,拿起長嘴茶壺翩翩起舞。沒想到,這茶壺不光是擺設(shè),還是姑娘跳舞的道具呢!只見姑娘那長長的.麻花辮在空中舞動,掠出一條條美麗的弧線,婀娜的身影一動一動的。最令人驚訝的是,時不時還會有茶水從長嘴茶壺中倒入茶杯中。她轉(zhuǎn)一圈,茶從背后準確無誤地倒入杯中,轉(zhuǎn)一圈倒一杯,連分量都是一樣的,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滿臉洋溢著笑容,仿佛沉浸在這茶的海洋中。當周圍的人為她精彩的表現(xiàn)而鼓掌時,她的臉上泛起了兩片紅暈。
我都看呆了,聽爸爸說,茶是我們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茶的品種有很多,它的產(chǎn)地也有很多,泡法更是層出不窮。
是啊,別說其他的了,今天這位姑娘的茶藝表演就把我震住了。我輕輕地呷了一口茶,好香……
民風民俗作文8
當迎接新年的鐘聲響起,我們滿懷激動地呼喊著:“新年到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坐在窗前,透過玻璃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了春聯(lián), 大街上熱鬧非凡,大年三十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屋外便響起了沖天炮的聲響,新年,我們一起共度快樂!
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很多:放煙花、拜年、吃分歲酒……可是,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次和爺爺一起放百歲燈。
大家三十的晚上,我一蹦一跳地來到奶奶家,跟著爺爺一起去放百歲燈,只見爺爺走進了廚房,從冰箱里拿出了一袋胡蘿卜,我好奇地問爺爺:“這是做什么?”爺爺笑著回答:“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在大年最后一天晚上,我們家家戶戶都要點上百歲燈”我呀,現(xiàn)在在制作呢!我一絲不茍地盯著爺爺,熟練的手法,爺爺切蘿卜的樣子,絲毫不亞于那些頂級廚師,切完了蘿卜,爺爺又從大廳里拿來了一袋小蠟燭,一根蠟燭 一塊胡蘿卜,一一搭配。爺爺告訴我,插胡蘿卜的時候可要注意了,蠟燭要插在胡蘿卜的中央,要插得高,插得直。聽完爺爺?shù)腵叮囑,我們開始去放燈了,爺爺拿著打火機,我呢,則負責在旁邊遞東西,放放燈,聊聊天,聽聽故事,還是蠻有趣的。新年,我期待你下一次的到來。
臘月三十的守夜,春節(jié)就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永遠奏響在我的心里。
民風民俗作文9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jié)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fā)展,構(gòu)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資料,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yīng)當?shù)玫降募獌吹湼5拿\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jié)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nóng)村很多地區(qū)還沿襲這種風俗。
貼春聯(lián)
貼春聯(lián)這種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稱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之后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先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之后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放爆竹
中國的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chǎn)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jié)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fā)出了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了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jīng)普遍使用內(nèi)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此刻的炮仗了。
民風民俗作文10
今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這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jié)的風俗吧。
端午節(jié)的風俗非常的多,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匕傩章牭竭@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xù)到今天。
就這樣,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而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端午節(jié)的風俗,相處各種辦法保護端午節(jié)的風俗。
民風民俗作文11
“乾龍燈會”是家鄉(xiāng)德清的一種民俗活動,每逢元宵節(jié),人們舞起龍燈、喝著龍燈酒相互慶祝,給新年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
想知道“乾龍燈會”是怎么來的嗎?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jīng)乾元境內(nèi),聽到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便登岸觀望,只見幾條彩龍上下飛舞,眾百姓呼聲連連,掌聲雷動。得知百姓正歡度元宵佳節(jié),乾隆皇帝龍顏大悅,提起御筆,欽點“乾龍燈會”四字。從此,“乾龍燈會”這一民俗佳節(jié)一直流傳了下來。
記得小時候,我住在乾元,就在每年表演舞龍燈的廣場旁邊。每到“乾龍燈會”那一天,我都特別地興奮,一大早聽見廣場上響起準備的鑼鼓聲,我便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大人帶著我到廣場去。我們總是早早來到廣場,占領(lǐng)一處最佳的觀看地點。人們陸續(xù)從四方聚攏,等到表演開始時,整個廣場已經(jīng)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
“咚咚咚、咚嗆”,喧天的鑼鼓聲震耳欲聾,表演開始了。整個廣場好像已經(jīng)醒來,舞動雙臂,跟著節(jié)奏移動腳步呢!青龍、黃龍、桑葉龍…各種色彩的龍在廣場上飛舞起來,在觀眾們的掌聲與喝彩聲中舞動著身體,展示著龐大威猛的身軀與絢麗的舞姿,那威武的龍頭高昂,洋溢著得意的'笑容。龍從廣場這邊舞到那邊,觀眾們的喝彩聲跟隨著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童年的我被那不斷旋轉(zhuǎn)的龍吸引著,陶醉其中,好像自己就是那條色彩絢麗的龍一樣,在空中飛舞,盡情舒展身軀旋轉(zhuǎn)、跳躍…我閉上眼睛,不禁跟著節(jié)奏哼起小調(diào)。這種飛翔的感覺可真好啊!在舞龍者的舞動中,龍游出廣場,飛過街道,穿過小巷,舞動在田野、天地間,舞動在人們的歡聲、笑聲里,整個乾元都沉浸在歡歌笑語中。
“龍”是中國的吉祥物,傳說中,龍能行云布雨、消災(zāi)降福,老百姓奉之為神明,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自古以來,在節(jié)慶、賀喜、祝福、祭神等場合,都有舞龍的儀式。經(jīng)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舞龍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著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騰飛、旋轉(zhuǎn)、跳躍等動作。舞龍可不是件輕松的活,穿、騰、躍、翻、滾、戲、纏,這些模仿龍的動作及造型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精通,而且,舞龍是個團體項目,需要團隊中每個人互相磨合、默契配合、齊心協(xié)力才能讓一條生氣勃勃的龍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
“舞龍”這項民間傳統(tǒng)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讓這些民族文化之花一起絢麗綻放,中華大地一定會永久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民風民俗作文12
現(xiàn)在最近的節(jié)日就是清明節(jié),就說說它的風俗吧。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這一天里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一些地區(qū)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zāi)古嗌闲峦粒蹘字δ劬G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jié)又名踏青節(jié)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jié),也正好是人們春游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jié)日里,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游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悅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為: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于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xù)表演,引來村內(nèi)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jié)期間我們老家一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群結(jié)隊,爭先恐后地追趕著舞獅隊,跟著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xiāng)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為了家鄉(xiāng)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節(jié),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xiāng),不光是為拜年,更是為去品嘗家鄉(xiāng)這醉人的風情啊!
在我的家鄉(xiāng)——常德,有著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著一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jié),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嘗。它在家鄉(xiāng)人民的眼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征。
家鄉(xiāng)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采購別人的農(nóng)產(chǎn)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里,大家也都沒有在干農(nóng)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xiāng)變了模樣,但在游子們的心中,“家鄉(xiāng)”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民風民俗作文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在當?shù)乇环Q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jié)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jié)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jié)”,就是在后腰打結(jié)處的腰帶內(nèi)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結(jié)很費事,二戰(zhàn)后又出現(xiàn)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tǒng)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yōu)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我的家鄉(xiāng)在四川,那里的各個節(jié)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來把家鄉(xiāng)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新年”。年節(jié)從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xiāng)年節(jié)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lián),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jié)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xiāng)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jié):火把節(jié)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
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zhuǎn);第三天晚上成群結(jié)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jié)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xiāng).
民風民俗作文14
那是在太原過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節(jié),比以往元宵節(jié)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大街上張燈結(jié)彩,處處燈火輝煌,大街小巷里車水馬龍,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整個街上熱鬧非凡。各個店鋪里堵得水泄不通,望著這熱鬧勁,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誦了起來,卻毫不發(fā)覺姐姐以悄無聲息地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這樣看有什么意思,咱倆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連忙拍手叫好。 來到街上我們也融入了這個熱鬧的'氣氛里,姐姐拉著我走東躥西,一路逛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燈籠,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讓我垂涎三尺,有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廣場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馬燈,這只走馬燈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遠處的夜空中鞭炮齊鳴,當煙花綻放在夜空中時,吐露出“元宵節(jié)快樂”的五個醒目的大字,這個原本就熱鬧的元宵又增添了幾分韻味,那一盞盞美麗的蓮花燈,幫人們傳遞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卻享受做花燈的過程。 做花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選好竹子是關(guān)鍵,竹子的好壞直接決定花燈的成敗,不過我只會說說而已,這光榮的任務(wù)就交給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準備好了,我可不能閑著這刺繡就交給我了,你可別小看我,我可是臥虎藏龍哦,說得輕巧,實踐起來可難著呢,不是刺錯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經(jīng)過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務(wù)了。“嗯,不錯不錯可以買個好價錢了。呵呵” 在這一天,縱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掃而光了。
民風民俗作文15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著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戶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nèi)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里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zhuǎn)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使這里還保存著唐代發(fā)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著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脫粗曠的小伙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的中心,有“百節(jié)之鄉(xiāng)”的美稱,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數(shù)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xiāng)”“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場面,風情別致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芒。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qū)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qū)蚊除蟲,驅(qū)災(zāi)避邪。
艾草驅(qū)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粽子。最后,將其中6個粽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xù)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xù)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jù)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jié)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jié)前夕,媽媽會到市場里買一大些竹葉和農(nóng)民采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媽媽把面粉倒進盆子里,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shù)那逅0衙娣酆退统梢粓F面團后,再把面粉和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艾葉洗干凈,放到鍋里熬幾分鐘后,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面團里,多揉幾下。揉面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松松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面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后從面團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團,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后,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后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于,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jīng)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幾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里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現(xiàn)在,提起端午節(jié)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guān)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經(jīng)典】11-06
民風民俗的作文11-17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0
民風民俗作文[經(jīng)典]07-17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7
民風民俗作文06-13
民俗民風作文12-26
民風民俗作文01-12
民風民俗作文01-12
民風民俗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