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實與創造》閱讀題與答案
在各個領域,我們經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實與創造》閱讀題與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現實與創造》閱讀題與答案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現實與創造張世英傳統真理觀認為,凡不符合邏輯概念的東西或不可能出現在感性直觀中的東西,就是不真的。這就是所謂的現實性。現實者,在場、出場之謂也,根本不可能出場的東西就是不現實的東西,就是不真的。這種真理觀移植到中國來,于是像李白的“白發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鐘云外濕”就都被看做是不現實的因而是不真的東西。因為“白發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觀中出場,聲中聞濕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場。
人所生活于其中、實踐于其中的世界,總是人與物交融的產物,所謂離開人而獨立的外物是沒有意義的。人的生活世界,其意義是人與現實(現實既包括物,也包括個人以外的他人)的接觸中創造出來的。人是有創造性的動物。人在與現實的接觸、交融中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遠遠超越了現實,它比現實的東西要豐富得多,這些豐富奇妙的內容遠非簡單地歸結為現實就可以了結的。可以說,人的創造性就是人之超越現實的特性。
人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從人的這種有意義的世界的角度看問題,那么,真理的標準就不應該再固守在傳統真理觀所堅持的狹隘的“現實”或“在場”的范圍內,不應該以超出人的創造活動之外的抽象之物為依歸,而應該就在人的創造活動本身。只要人的創造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有意義的,它就是真的,說它是真的,是因為它表現了人的內心深處的真實閃光,這真實的閃光是人與現實接觸、交融的產物,因而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卻又遠遠超越了現實,表現了人的獨特的創新。孫悟空大鬧天宮,固然反映了對現實中舊秩序的反抗,但如果僅僅把孫悟空大鬧天宮歸結為這一現實,那么,孫悟空大鬧天宮或者說整個《西游記》小說的文學意味及其創造性和獨特性何在呢?那種單純用科學分析、用邏輯和歷史分析探究神話之現實基礎的做法,實無異于否認神話的獨立性和人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活動由于遠遠超越了現實,因而具有虛擬性。虛擬就是承認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的意義和真實性。上引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是虛擬之一例,前面提到的“白發三千丈”都只能是虛擬的。
虛擬在人類思想文化的各種現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藝術顯然是一種不可能離開虛擬的思想文化現象。藝術起源于對現實的模仿,但真正的藝術品,其與它所描繪、所言說的東西之間的關系絕不是簡單的現實原型和摹本的關系,藝術品遠遠超越了它所描繪、所言說的現實本身的范圍而具有虛擬性。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幅宗教畫,你能說它有什么現實的原型供人們對照嗎?但它由于人的創造性而感動了古今多少能頜悟人類內心真實的人們的心靈,包括不信宗教的.人!當然,虛擬不是虛構或捏造,虛擬不是與現實毫無聯系的。一部好的小說所描寫的典型人物,雖然在現實中不存在,但他在讀者心目中又似乎無處不在。我認為這“似乎無處不在”的“現實中不存在”正是虛擬的特性,正是人的創造性之所在。“現實中不存在”,是因為它是虛擬的;“似乎無處不在”,是因為虛擬不是捏造,它與現實是有聯系的。
虛擬不僅表現在邏輯概念的思維活動中,而且也特別表現在無邏輯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學藝術中不乏這種現象,宗教神話中尤其充滿了這種現象。宗教、神話不是理性、邏輯所可以說明的,然而,人卻具有這種非理性、非邏輯的本性。科學的創造性也具有虛擬性。自然科學的規律往往是在現實里根本不存在的條件下,亦即在科學家虛擬的條件下發現的,這一點我想是不待申述的。無理數和虛數更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硬要在現實中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東西才算是得到滿意的解釋,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總之,無論是文學藝術、宗教神話、科學等任何一種思想文化現象,都是人的創造活動,都具有超越現實的虛擬性。
(改編自《張世英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人的創造性雖然超越現實但不能脫離現實。
B.與傳統真理觀不同,真理標準應在人的創造活動上。
C.人的創造活動因具有虛擬性而遠遠超越了現實。
D.所有的藝術品絕不是對現實的簡單模仿。
E.任何一種思想文化現象都具有虛擬性。
13.關于“孫悟空大鬧天宮”,下列判斷不符合文章觀點的是(3分)
A.這是不真的。
B.這是有意義的。
C.這是虛擬的。
D.這是與現實有聯系的。
14.現實與創造有什么關系?請結合文意概括。(4分)
15.有人在講解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時,分析了紫煙生成的科學依據,并以此說明文學詩歌與科學的相通相融。請運用文章觀點分析這一做法。(4分)
試題答案:
12.CD(C顛倒因果,原文為“人的創造活動由于遠遠超越了現實,因而具有虛擬性”。D以偏概全,原文為“藝術起源于對現實的模仿,但真正的藝術品,其與它所描繪、所言說的東西之間的關系絕不是簡單的現實原型和摹本的關系”,并非“所有的藝術品”。)
13.A(原文為“只要人的創造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有意義的,它就是真的。說它是真的,是因為它表現了人的內心深處的真實閃光,這真實的閃光是人與現實接觸、交融的產物,因而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卻又遠遠超越了現實,表現了人的獨特的創新”,依據這一文章觀點,“孫悟空大鬧天宮”是真的。)
14.①現實是創造的基礎(意義是人與現實的接觸中創造出來的)②創造性就是超越現實的特性。③真理的標準不在現實范圍內,而應該就在人的創造活動本身。④創造活動具有虛擬性,虛擬與現實是有聯系的。
15.文章觀點認為:單純用科學分析、用邏輯和歷史分析探究神話之現實基礎的做法,實無異于否認神話的獨立性和人的創造性。這種做法只是從科學的角度說明文學詩歌與科學的相通相融,并沒有觸及李白詩句的意境和文學的創造性,因而抹殺了文學詩歌的獨立性和人的藝術創造。
《現實與創造》閱讀題與答案 1
現實與虛構:藝術創作的雙重根基
在文藝創作的坐標系中,現實與虛構如同兩條交織的軸線,共同構筑起藝術世界的完整圖景。虛構絕非脫離現實的憑空臆想,而是建立在現實土壤上的提煉與重構,其本質是對 “真實” 的藝術化追尋。亞里士多德曾斷言:“詩是一種比歷史更富哲學性、更嚴肅的藝術,因為詩傾向于表現帶普遍性的事,而歷史卻傾向于記載具體事件。” 這里的 “詩” 便蘊含著虛構創作的精髓 —— 通過對具體現實的超越,抵達更本質的真實。
虛構創作常見兩種路徑:其一為 “完全虛構”,多見于科幻、奇幻等類型作品,創作者構建全新的世界規則與生命形態,卻仍需以現實邏輯為隱形骨架。劉慈欣的《三體》創造了三體文明與宇宙社會學體系,但其中對人性的審視、文明的沖突,無不扎根于人類社會的現實經驗。其二為 “結合現實”,以真實時空或事件為基底,虛構人物與情節以承載象征意義。茹志鵑的《百合花》以淮海戰役為背景,虛構的小通訊員與新媳婦形象,恰是對戰爭年代人性光輝的典型化呈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 “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式創作。這類作品往往以真實歷史事件為錨點,穿插虛構的人物故事,形成時空交錯的敘事張力。《瓦貓》中,聞一多先生設立 “文科研究所” 是確鑿史實,而青年學生寧懷遠與匠人祖孫的瓦貓故事則出自虛構。史實賦予作品厚重的真實感,虛構則為歷史注入鮮活的生命氣息,二者融合讓西南聯大的精神品格與鄉土文化形成深刻共鳴。
荒誕筆法亦是虛構映照真實的重要方式。夸張變形、錯位反轉等手法制造出 “陌生化” 效果,卻始終以現實為根基。《儒林外史》中嚴監生臨終前因兩根燈芯不肯斷氣的描寫,雖遠超生活常理,卻精準刺破了吝嗇者的本質,成為藝術真實的經典范例。正如歌德所言,藝術的最高任務是 “通過幻覺,產生一個更高真實的假象”,虛構的價值正在于讓人們透過藝術鏡像,看清現實的本質肌理。
閱讀題及答案
1.下列對 “虛構與現實關系”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虛構是對現實的提煉與重構,而非脫離現實的虛假創作,其核心是追尋本質真實。
B. “完全虛構” 看似創造全新世界,實則仍以人類現實經驗與邏輯為潛在支撐。
C. 《瓦貓》的創作證明,真實歷史事件與虛構人物故事的結合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D. 荒誕筆法通過背離現實邏輯制造陌生化效果,從而實現對真實的徹底超越。
答案:D
解析: 原文明確指出 “荒誕是對真實的藝術化處理,是對真實的超越與提升”,且 “真實是荒誕的土壤和現實基礎”。D 項中 “背離現實邏輯”“徹底超越” 表述錯誤,荒誕筆法雖形式夸張,但仍以現實為根基,并未脫離真實本質。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歷史記載因聚焦具體事件,比以虛構為主的詩歌更能反映社會本質。
B. 《百合花》采用 “完全虛構” 的創作路徑,以戰爭為背景承載象征意義。
C. 虛構創作的價值在于通過藝術加工,使作品比單純的事實更接近本質真實。
D. 只有 “結合現實” 的`創作路徑,才能實現虛構與現實的辯證統一。
答案:C
解析: A 項與原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相悖,原文強調詩(虛構創作)“更富哲學性”“表現帶普遍性的事”;B 項錯誤,《百合花》是以真實戰爭為背景的 “結合現實” 型創作,而非 “完全虛構”;D 項 “只有…… 才” 表述絕對,原文指出 “完全虛構” 與 “結合現實” 兩種路徑均能體現二者辯證統一,如《三體》便屬 “完全虛構” 的成功范例。
3.結合材料,分析《三體》與《儒林外史》在 “虛構映照真實” 方面的共性與差異。
答案:
共性: 兩部作品均以虛構為創作手法,且虛構均扎根于現實土壤,最終指向對本質真實的呈現,符合 “通過幻覺產生更高真實” 的藝術規律。
差異: ①虛構路徑不同:《三體》采用 “完全虛構” 路徑,創造了三體文明、宇宙社會學等全新設定,以科幻外殼包裹對人類社會文明的思考;《儒林外史》采用 “荒誕筆法” 的虛構路徑,通過嚴監生臨終等夸張情節,直擊人物性格本質。②現實關聯方式不同:《三體》的真實內核隱含于對人性、文明沖突的抽象探討中,與現實形成間接呼應;《儒林外史》的虛構情節直接指向明清社會的人情世態,與現實形成直接映照。
【《現實與創造》閱讀題與答案】相關文章:
創造月亮閱讀題及答案07-01
創造病閱讀答案10-08
《創造生活》閱讀答案12-06
《創造月亮》 閱讀答案10-08
《創造月亮》閱讀答案11-18
《創造與模仿》閱讀答案09-11
《一個母親創造的奇跡 》閱讀題及答案10-18
閱讀題創造性勞動及參考答案07-09
《創造月亮》閱讀答案「推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