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靈隱寺》唐詩鑒賞
《靈隱寺》是唐代宋之問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按照詩人游覽的路線展開描寫,從飛來峰入手,寫到靈隱寺本身和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后寫到詩人出來后的感想和打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靈隱寺》唐詩鑒賞,歡迎閱讀。
靈隱寺
宋之問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賞析:
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東晉時。《淳祐臨安志》說,在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這座山,驚嘆道:“此天竺國(古印度)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于是籌建了靈隱寺。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借指飛來峰。岧峣,山勢高峻貌;冠一“郁”字,見其高聳而又俱有蔥蘢之美。龍宮,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說法,這里借指靈隱寺。寂寥,佛家以“清靜”為本,冠一“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這兩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詞如己出;先寫山,后寫寺,山寺相映生輝,更見清嘉勝境。“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是詩中名句。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心胸,壯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對仗工整和景色壯觀而博得世人的稱賞。據說這兩句詩一出,競相傳抄,還有人附會為他人代作。接下去,進一步刻畫靈隱一帶特有的靈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傳說,在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時刻,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飄落,傳聞那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天香,異香,此指祭神禮佛之香。上句寫桂子從天上飄落人間,下句寫佛香上飄九重,給這個佛教勝地蒙上了空靈神秘的色彩。
寫詩如作畫,要有主體,有旁襯,有烘托。詩的前六句是詩的主體。下面八句是寫詩人在靈隱山一帶尋幽搜勝的情景和感想:“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四句是說,詩人在靈隱山上,時而攀住藤蘿爬上高塔望遠;時而循著引水瓠木尋求幽景名泉;時而觀賞那迎冰霜盛開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這四句雖為旁襯之筆,但通過對詩人游蹤的描寫,不是更能使人想見靈隱寺的環境之幽美嗎?“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是說自己自幼就喜歡遠方的奇異之景,今日有機會面對這愜意的景色正好洗滌我心中塵世的煩惱了。“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座落在浙江天臺縣,天臺山的楢(yóu由)溪上有石橋,下臨陡峭山澗。這兩句,乍看似乎離開了對靈隱寺的描寫,而實際上是說因游佛教勝地而更思佛教勝地。乍看“若離”,而實“不離”。這種若即若離的結尾,最得詠物之妙,它很好地起到了對靈隱秀色的烘托作用。張炎在《詞源·詠物》條下說:“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看余度石橋”不正是詩人游興極濃的藝術再現嗎?以一幅想象中的游蹤圖結束全篇,給人以新鮮之感。
【注釋】
鷲(jiù)嶺:本是印度靈鷲山,這兒借指靈隱寺前的飛來峰。
岧(tiáo)峣(yáo):山高而陡峻的樣子。
龍宮:泛指靈隱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錢塘江又稱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錢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捫(mén)蘿:攀援藤蘿。捫,持、執。
登塔遠:攀登遠處的古塔。
刳(kū):剖開。
取泉遙:到遠處去取水。
更發:(開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ù)齡:年輕的時候。
尚:喜歡。
遐:遠。
異:奇異的美景、勝地。
搜:尋求。
滌:洗滌。
煩囂:塵世間的煩惱和喧囂。
石橋:指天臺著名的風景石梁飛瀑。
【白話譯文】
飛來峰高聳而草木蔥蘢,佛殿肅穆而且寂寞寥落。
層樓上可遠眺壯美日出,寺門正對著錢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飄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飄到九重天。
攀援藤蘿登上遠處古塔,挖空樹木到遠處取泉水。
霜凍下山花開得更旺盛,葉子沒有因為寒冷凋落。
早年愛好遠處奇異美景,用來洗滌塵世中的煩惱。
等到我走入天臺山的路,看我過其中的梄溪石橋。
【創作背景】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宋之問貶為越州長史,離京赴越。《新唐書》中記載他“頗自力為政,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布京師,人人傳諷。”《唐詩紀事》說:“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可見,這首《靈隱寺》是他途中經過杭州,游靈隱寺時所作。此時,宋之問宮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結束,較之首次貶逐時所作的詩歌,更為清新雄壯,甚至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作者介紹】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臺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并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舉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靈隱寺》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靈隱寺唐詩09-09
《靈隱寺》詩詞鑒賞11-10
唐詩鑒賞10-23
經典唐詩鑒賞09-30
宋之問《靈隱寺》詩詞鑒賞08-28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09-11
《出塞》唐詩鑒賞12-06
《烏衣巷》唐詩鑒賞11-06
《黃河》唐詩鑒賞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