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竹里館的詩意
《竹里館》此詩寫隱者的閑適生活以及情趣,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下面是竹里館的詩意,供參考!
竹里館的詩意: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詞語注釋:
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位于陜西藍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 王維隱居的終南山輞川山莊的一處地方。這首詩是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
幽篁:長得很茂密幽深的竹林。篁:細長的竹子。
復:且,兼。
長嘯:撮口而呼,這里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作品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賞析】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詩句賞析(意境與情感)
1. 首句 “獨坐幽篁里”:環境與狀態的融合
開篇直接點明 “地點(幽篁)” 與 “狀態(獨坐)”,“幽篁” 的 “幽” 與 “獨坐” 的 “獨” 相互呼應,既寫出竹林的清幽靜謐,也暗示詩人內心的淡泊 —— 不追求熱鬧,而偏愛獨處的寧靜。
2. 次句 “彈琴復長嘯”:動作中的心境
“彈琴” 是雅致的雅事,“長嘯” 是灑脫的舉動,兩個動作疊加,展現詩人在竹林中無拘無束的狀態:無需迎合他人,只需跟隨自己的心意,或彈或嘯,將內心的閑適與自在完全釋放,畫面生動且富有生活氣息。
3. 三句 “深林人不知”:主動的 “隔絕”
“深林” 進一步渲染環境的幽靜,“人不知” 看似帶有 “孤獨” 的意味,實則是詩人的主動選擇 —— 他刻意遠離世俗的喧囂,不愿被外界打擾,這種 “不知” 反而讓他獲得了內心的自由,是一種 “大隱于林” 的境界。
4. 末句 “明月來相照”:自然為友的超脫
此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將明月擬人化,“來相照” 三個字讓明月成為 “知己”:在無人知曉的深林中,唯有明月靜靜陪伴,與詩人彼此映照。此時,詩人與自然完全相融,“獨” 轉化為 “不獨”,孤獨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寧靜、充實與曠達,意境悠遠,余味無窮。
主題思想
《竹里館》通過描寫詩人在竹林中獨坐、彈琴、長嘯,以及與明月相伴的場景,表達了以下核心思想:
對隱居生活的喜愛:詩人通過 “幽篁”“深林” 等環境描寫,展現隱居之地的寧靜美好,傳遞出對世俗官場的厭倦與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對內心寧靜的追求:“獨坐”“人不知” 體現詩人主動與世俗隔絕,不被紛擾所累,追求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是 “詩佛” 王維 “禪意” 的體現 —— 在獨處中感悟自然,在寧靜中獲得心靈的超脫。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詩人將明月視為知己,“明月來相照” 打破了 “獨” 的孤獨感,展現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體現王維山水田園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禪” 的特點。
藝術特色
1. 以簡馭繁,意境深遠
全詩僅 20 字,用詞簡潔(如 “幽篁”“深林”“明月”),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畫面:幽深的竹林、獨坐的詩人、彈琴長嘯的動作、相伴的明月,要素簡單卻意境豐富,讓讀者能聯想到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自然的美好,做到 “言有盡而意無窮”。
2. 動靜結合,畫面生動
靜:“幽篁”“深林”“明月” 是靜態的景物,營造出靜謐的環境;
動:“獨坐”“彈琴”“長嘯” 是動態的動作,展現詩人的活動。
動靜結合,既讓畫面有 “靜” 的底色,又有 “動” 的生機,避免了單調,讓讀者仿佛能看到詩人在竹林中的悠然狀態。
3. 擬人手法,情感真摯
將 “明月” 擬人化,賦予其 “來相照” 的主動行為,讓明月成為 “有情感的知己”,而非單純的景物。這種手法既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也讓 “獨” 的場景不再孤獨,情感真摯且富有感染力。
4. 禪意融入,韻味悠長
王維晚年信奉佛教,詩中常帶有 “禪意”:“獨坐” 是禪修中的 “靜思”,“人不知” 是 “不執著于外界評價”,“明月來相照” 是 “與自然相融的頓悟”。全詩沒有直接談禪,卻在景物與動作中暗含禪理,讓讀者在品味意境的同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韻味悠長。
文化影響與考點
1. 文學地位
《竹里館》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經典之作。它集中體現了王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的創作風格,對后世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影響深遠(如宋代蘇軾、陸游的田園詩中,均能看到類似的 “自然為友” 的意境)。
2. 常見考點
意象理解:考查 “幽篁”“明月” 的象征意義,以及 “獨坐”“長嘯” 所體現的詩人心境。
主題分析:要求概括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如對隱居生活的喜愛、與自然的相融、內心的寧靜)。
藝術特色:考查 “擬人手法”“動靜結合”“禪意” 等藝術手法的作用。
對比閱讀:常與王維其他山水田園詩(如《山居秋暝》)或其他詩人的隱居詩(如陶淵明《飲酒其五》)對比,分析不同詩人的隱居心境與創作風格差異。
經典拓展(相關詩句與賞析)
王維在《輞川集》中還有多首類似風格的詩,可結合理解: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同樣以 “空山”“深林” 為背景,體現寧靜的意境,與《竹里館》的 “幽”“獨” 相呼應。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以明月、清泉為意象,展現自然之美與詩人的閑適,可對比《竹里館》中 “明月” 的用法,理解王維對 “明月” 意象的偏愛。
【竹里館的詩意】相關文章:
竹里館古詩全詩意思11-23
王維的竹里館10-08
王維 竹里館10-24
唐詩《竹里館》11-22
竹里館 王維09-30
《竹里館》的教案08-23
竹里館作文10-17
王維《竹里館》08-19
竹里館王維09-25
《竹里館》王維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