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為中國當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內容概述:
與莫言以往小說更注重歷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歷史現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中國當代作家。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濰坊學院名譽院長。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渡榔凇泛汀锻堋愤@兩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見的宗教情懷,使它們超越了中國作家同行,而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行列。莫言的業績,也使莫言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創作背景:
《蛙》選擇題材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莫言寫小說,總想有一天要把姑姑寫到小說里,而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必須涉及到。
點評鑒賞:
《蛙》是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與莫言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4]
莫言的長篇小說《蛙》(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的中心詞是“計劃生育”,但這只是淺層表象,在這一中心詞背后,隱藏著的是莫言對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
《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村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
高密東北鄉不僅僅是故事發生地,而且是一個泛指意義上的區域。在計生國策推行之初,中國有無數個東北鄉,萬心這樣的計生干部也有許多個。莫言的書寫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即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世人對莫言的作品且褒且貶,褒的多是其巧妙的構思,貶的是其語言不加節制。《蛙》則一反常態,語言干干凈凈,很少旁枝逸出。《蛙》的寫作匠心獨運,5個章節分別由4封長信和一部9幕話劇組成。寫信式的講述不僅方便了莫言的寫作,也接近了時空的距離以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話劇則是對信件部分另一種角度的重新敘述和有效補充,它把莫言對生命的敬畏與膜拜情結向更縱深處推進,整部小說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張力。[5]
2013年《蛙》在德國出版,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書評說莫言的這本書“不僅改變了他的自我畫像,也改變了人民對中國社會內部情況的認識。”
德國《南德意志報》書評說《蛙》讓讀者震動,鑒于該作品所透出的強烈批判精神,西方讀者會不理解作家何以被認為是位“體制內作家”。
所獲成就:
《蛙》獲得中國最高文學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0年被《南方周末》評選為2009年“文化原創榜年度圖書虛構類致敬作品”,并入選多項年度好書排行榜;
注:很多人誤以為莫言是憑借該作品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其實莫言獲得的是終身成就獎。在2012年時,《蛙》甚至還未有英語版和瑞典語版。事實上,諾貝爾文學獎既可以表彰一部作品,也可以表彰一個作家的終身成就。以以往的獲獎情況來看,諾獎似乎越來越趨向于終身成就獎。2010年略薩,2011年特朗斯特羅姆,2012年莫言,2013年門羅,都是表彰他們的終身成就,并非某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