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愛的教育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1
讀后感這個暑假,我看完了《新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的前一段是作者的自家故事和作者的自身感受和體驗。寫了他們一家在20世紀80年代這段時間危險和清苦的日子,而他們一家卻在這段時間,生下了一位名叫葉茂的孩子.而作者和這位孩子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后一段是作者推薦的一段勵志故事,這些故事里有許多深刻的道理,對人十分有益.童年一定要快樂,因為童年是人生的起步,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童年不快樂,人的一生都不會快樂,所以,有一個陽光的童年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事情.作者筆下的葉茂的童年就是陽光的,他的奶奶,也就是作者本人,經常和他玩,和他打成一片,玩得不亦樂乎.他有時問奶奶:為什么別的小朋友和奶奶都不怎么說話不怎么親,而葉茂好象和奶奶特別親,感覺好象奶奶是葉茂的.一個特別好的玩伴一樣,整天在一起玩那學習那特別開心.
我對葉茂十分有同感,我很小的時候外公外婆也是這么開心地陪我玩,陪我鬧.他們抱著我陪我在鄉下看麻雀,看兔子,看綿羊野牛,看鹿群在樹林里奔跑跳躍.都是他們陪著我.直到外公生了病,躺在床上還要開刀做手術,等做完手術后,他就再也不能陪我看東看西的了.
我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悟很深,相信別的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感悟一定也很深吧.希望大家看看這一本書,相信這會對你有好處的。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2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杏壇的新教師,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班級管理經驗的欠缺,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時間去彌補、去學習。放寒假之前我們學校放給了每一位老師一本書,《新愛的教育》是我們學校校長徐錦生的著作,里面融合了許許多多走在教育一線的老教師的工作經驗、方式和理念。在教育領域,我在他們面前就像是一位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而他們是巨人,高大的巨人。我記得有人對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你是天才,而牛頓只是淡淡的回答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而已。"對,登高才能望遠,作為新教師的我也想望的更遠,所以,我懷著這樣一顆炙熱的心開始了閱讀。
我看書有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那就是先看目錄,挑選一些自己比較感性趣的章節開始閱讀。一頁、兩頁、三頁…突然有那么幾個字印入了我的眼簾---什么比分數更重要。為什么我對這幾個字印象那么深刻呢?因為從我們進入金師附小開始,我們就時時刻刻的接受著這個理念的熏陶。那什么比分數更重要呢?徐校長常說"學生興趣的激發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成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對呀,只有五育并舉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呀,我們細細回味一下這句話,這里強調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說分數不重要,書中指出分數是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項指標;是考核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坐標;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所以說,分數重要但是并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就拿興趣和個性來說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做,那么時間一久就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做,那么不管時間多長都不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會像紅酒越放越香一樣變得越來越感興趣,這點很重要,特別是對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心理學上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就算集中了時間也不會長久,最多堅持十五至二十分鐘,但是他們如果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了,那么這個時間的持久性就很難估計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我曾經觀察過,一個孩子在自顧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簡單就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對我們大人來說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玩的起來,可是他就"堅持"了很久,遠遠超過了理論上的時間,我想這就是興趣的力量,感興趣了他才會去做,所以說興趣的激發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
再說說個性,我們教師培養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零部件",我們培養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個性的祖國花朵,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變成"乖乖兒",我們要使他們在共性中體現出個性,很多事實證明,個性張揚怪異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們也可能是天才,在雞窩里孵蛋的愛迪生、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愛因斯坦等等,他們只是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這類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心一定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弄不好就是未來的愛迪生亦或是愛因斯坦。
總的來說,我們在評價和看待一個孩子的時候不能陷入"唯分數論"當中,我們要全面客觀的看待,"術業有專攻"僅此而已。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3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里輕松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著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么,講什么,說什么,學生就會牢記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么是愛的教育。
在此,摘錄了書上的一些啟示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點一盞燈,不是補一個洞。
愛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就是好好地給予和對待。
愛的教育,并不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和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感動人心的《新愛的教育》。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4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向我推薦一本好書,叫做《新愛的教育》,一聽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即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是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一個老師的視角。寫的是他這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和初一六班學生相處一年的故事,因為我現在也是初一的學生,所以看到這些故事感到格外親切。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過老師暑假去家訪。可能因為當時電話也不普及,郭老師有很負責任,他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為每個同學都細心的講題,關心每個同學的生活,這樣的老師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師也能到我家來家訪。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他的學生原來抗拒他,后來擁護他,學習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師管理班級也很有一套,他帶學生星期天去爬山,還在山上指導學生現場寫作文,讓我感到很新穎,也很羨慕。我想:如果我們班也能這樣就好了,同學們一定會很有干勁的。書中我感覺郭老師的心態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間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園,物質條件并不好,但他總是樂呵呵的。這讓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爺,它也是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郭老師和姥爺一樣,是那樣有愛心,有耐心。我喜歡姥爺,也喜歡郭老師。
郭老師的語言也很生動,用了許多的歇后語,像過河捋須子別牽須(謙虛)了,小米干飯常事,讓我知道有時候用歇后語也能讓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媽媽也在背歇后語,讓我的文章更加生動,這也是媽媽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5
暑假期間我讀了郭景瑞老師寫的《新愛的教育》。其實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讀完《新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師是一位的純樸、原生態的好老師。那就是“做老師的不當班主任,就像魚兒離了水,鳥兒離了林一樣,一點兒意思也沒有。”郭老師不是名師,也不是專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在教學工作中給人的愛是驚天動地、震撼人心。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書中講到郭老師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調回城里的一個中學,擔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來這個班的班主任是剛畢業分配的一位年輕教師,教學沒經驗,又因為沒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個班給耽誤了。對于這個差班,郭老師接手后,第一周以課堂為突破口,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歡。緊接著郭老師用愛心喚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于班中的調皮生,舉行班委會,總結會等進行即時教育,因材施教,幫貧結隊。就這樣郭老師不辭勞苦,為了學生的進步,還經常奔波于家訪的路上,才知道孩子們的調皮,學習的不努力,大都來自家庭環境的關系,經過郭老師的耐心與家長交流,半個學期來,學生的成績進步了,班集體和諧了。在期末考試中,六班取得了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
書中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劉金龍。他看準了不管他怎么皮,老師都不能對他怎么樣,因此跟老師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戰場上的公雞,吹胡子瞪眼,而且還當著郭老師“呸”的`唾棄,成績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這么一個“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學期后,他的成績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有很多,郭老師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們的心,不管是多調皮的學生,犯了多么嚴重的問題,他都不會講一句粗話。唯一的一次就是對劉金龍說了幾句重話,可是第二天馬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他道歉,并且保證以后絕對不講粗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他覺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孩子才會相信你。其次,分不開的還有郭老師的耐心。既然是問題學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這是常有的事。可是郭老師不急不躁,每次有問題都是耐心解決。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恒心。下決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堅持到底呢?郭老師接手這個班級一年后,因為為學生操勞的太多,住院了,后來再也沒有走上講臺。但是在這一年里,白天他為孩子們操心、著急,就連晚上因為擔心孩子們的成績而胃痛睡不著覺。想想一個離退休還有兩年時間的老教師,面對差生都不放棄,不退縮,更何況我們年輕教師呢?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是的,作為一位班主任老師,我們首先要樂在其中,班級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師去關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個字“好”或“差”對學生定型,學生出現問題要即時教育,耐心地談話,細心地觀察,實地了解到深處,能處理好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是班主任老師最大的快樂。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幸福。
其實能樂在其中的老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愛。正如書中說的“教育學生這個法、那個法,實際上只有一個法——就是你得真心去愛他們。只有你真心地愛他們,才談得上這個法、那個法。愛心是源,方法是流;愛心是根,方法是枝葉,有了源,水流才不斷;有了根,枝葉才茂盛。無源之水,就會干涸;無木之本,就會枯萎,都是一個道理。”的確,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就應該無私奉獻,愛崗敬業,愿我們每一位老師以平和的心態,做平凡的事,用平常的心去澆灌每一朵花吧!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6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啟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向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么都這么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我認為,孩子若在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一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為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圣經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讓他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7
翻開《愛的教育》,安利柯筆下的老師佩德羅先生,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我對“師生情”的認知。書中那個細節至今讓我動容:當學生克洛西因家境貧寒,不小心打碎墨水瓶遭同學嘲笑時,佩德羅先生沒有簡單批評,而是走到克洛西身邊,輕輕撫摸他的頭,對全班說:“你們要尊重每一個同學,因為不幸的人更需要關愛。”這句話像一顆種子,在我心里種下了“理解與尊重”的萌芽。
佩德羅先生的教育里,沒有嚴厲的斥責,只有溫柔的.引導。他會在課堂上講述愛國英雄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感動中懂得責任;他會在學生生病時,帶著全班同學的祝福上門探望,讓孤獨的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他甚至會在考試后,給成績不佳的學生寫下鼓勵的話:“一次失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從未放棄努力。”這種“以愛為底色”的教育,讓我想起自己的班主任——那次我因考試失利情緒低落,她沒有批評我,而是遞給我一張紙條:“慢慢來,老師相信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正是這份信任,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愛的教育》讓我明白,好的師生情從來不是單向的“教與學”,而是雙向的“愛與成長”。老師用愛呵護學生的心靈,學生用努力回報老師的期待,這種溫暖的聯結,會成為每個人成長路上最珍貴的回憶。就像佩德羅先生說的:“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在愛中學會愛。”這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8
《愛的教育》里,安利柯和同學們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和小伙伴們的日常——那些純粹又溫暖的瞬間,像一顆顆透明的糖,甜了整個青春。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少年鼓手”的故事:當軍隊被敵人包圍,少年鼓手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情報,即使腿部中彈,也咬牙堅持完成任務。戰后,他的同學們沒有因為他受傷而疏遠他,反而每天輪流去看望他,給他補習功課,陪他聊天解悶。這種“患難與共”的同學情,讓我想起去年運動會:我參加800米賽跑時不小心摔倒,膝蓋擦破了皮,是同學們立刻沖過來,有的扶我起來,有的幫我拿藥,有的替我完成了剩下的比賽。那天雖然沒有拿到名次,但同學們的關心,比任何獎杯都珍貴。
還有“小石匠”的'故事:他家境貧寒,卻總是樂觀開朗,會用石頭雕刻小擺件送給同學;當安利柯家遇到困難時,他悄悄把自己攢的零花錢塞給安利柯,說:“我們是好朋友,應該互相幫助。”這種不摻雜任何利益的純粹友誼,在當下顯得格外珍貴。現在的我們,會為了一道難題一起討論,會為了一次考試一起復習,會在對方難過時遞上一張紙巾——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都是“同學情”最真實的模樣。
《愛的教育》告訴我們,同學情是成長路上最溫暖的陪伴。它沒有血緣關系的束縛,卻有著最真誠的牽掛;它沒有利益的交換,卻有著最無私的幫助。這份情誼,會像一顆種子,在我們心里生根發芽,成為一輩子的財富。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9
讀《愛的教育》時,安利柯和父母的故事,讓我一次次想起自己的爸媽——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愛,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比任何告白都深沉。
書中,安利柯的父親會在他犯錯時,寫下長長的信教育他:“孩子,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你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讓我想起爸爸:每次我和弟弟吵架,爸爸從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我們,而是讓我們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我們學會包容。有一次,我因為弟弟弄壞了我的玩具而生氣,爸爸說:“玩具壞了可以修,但兄弟情壞了就難補了。”這句話,我至今記得。
安利柯的母親則用行動詮釋著“溫柔的愛”:她會在寒冷的冬天,給貧困的鄰居送棉衣;會在安利柯生病時,整夜守在他床邊;會在他考試失利時,輕輕抱他說:“沒關系,下次努力就好。”這讓我想起媽媽:每天早上,她都會提前做好我愛吃的早餐;晚上,不管多晚,都會等我寫完作業再睡覺;每次我出門,她都會反復叮囑“注意安全”。這些看似嘮叨的細節,其實都是媽媽滿滿的`愛。
《愛的教育》里有句話讓我特別感動:“父母的愛,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滋養著我們成長。”以前的我,總覺得爸媽的關心是理所當然,甚至會嫌他們嘮叨。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那些藏在早餐里的溫度、嘮叨里的牽掛、批評里的期待,都是父母最深沉的愛。以后的我,也要學會用行動回報他們——幫媽媽做家務,聽爸爸講人生道理,讓他們也感受到我的愛。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10
《愛的教育》里,那些陌生人之間的善意,像一縷縷陽光,溫暖了整個世界,也讓我明白:愛,從來不是只存在于親人朋友之間,陌生人的一次援手,也能成為一輩子的感動。
書中“倫巴第的小哨兵”故事里,當少年為軍隊放哨時,一位陌生的士兵看到他凍得發抖,悄悄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了他;“撒丁島的少年鼓手”中,受傷的少年在路邊暈倒,是一位陌生的農夫把他帶回家,悉心照料直到康復。這些陌生人的善意,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有著最純粹的`溫暖。
這讓我想起去年冬天的一件事:那天我忘帶公交卡,身上也沒有現金,站在公交站急得快哭了。這時,一位阿姨看出了我的窘境,笑著說:“小朋友,我幫你刷吧。”我連忙說謝謝,阿姨卻擺擺手:“沒關系,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幫助,卻讓我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還有一次,我在書店看書時不小心把水杯打翻了,是一位陌生的叔叔立刻遞來紙巾,幫我一起清理,還安慰我說:“別著急,沒事的。”
《愛的教育》告訴我們,陌生人的善意,是世間最美的“不期而遇”。它像一顆小小的火種,能照亮別人的路,也能傳遞下去——就像那位幫我刷公交卡的阿姨,現在的我,遇到別人有困難時,也會主動伸出援手。因為我知道,一個小小的善舉,可能會成為別人心里最溫暖的回憶,也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 11
《愛的教育》里,那些關于“家國”的故事,讓我從對“小愛”的理解,走向了對“大愛”的認知,也讓我明白:愛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藏在每一個平凡的行動里。
書中“少年愛國者”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一位貧窮的意大利少年,在船上被人侮辱自己的國家時,即使需要錢回家,也毅然把那些人給的錢扔了回去,說:“我不要侮辱我國家的人的錢!”這種對國家的熱愛,不分年齡,不分貧富,卻有著最強大的力量。還有“帕多瓦的愛國少年”,當國家面臨危難時,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護同胞,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些故事讓我想起學校的升旗儀式:每次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到雄壯的國歌,我都會感到無比自豪;每次參加“愛國主題班會”,聽老師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我都會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做貢獻。以前的我,覺得“愛國”離自己很遙遠,讀完這本書才明白,愛國可以是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可以是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在別人詆毀祖國時勇敢反駁,也可以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愛的教育》里說:“愛自己的.家人,是小愛;愛自己的國家,是大愛。只有學會小愛,才能懂得大愛。”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現在的我,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幫父母做家務,是對家庭的愛;和同學友好相處,是對集體的愛;努力學習,是對祖國的愛。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小愛”,就能匯聚成祖國的“大愛”,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新愛的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的教育》教育心得04-22
愛的教育感悟10-19
愛的教育日記03-29
愛的教育的感悟11-21
愛的教育經典段落09-22
愛的教育好句08-23
愛的教育經典詞句06-05
愛的教育好句11-24
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08-22
新女性為何愛搶男人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