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5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2. 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明確學習目標。
3. 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強調校園安全的重要性,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標。
2. 難點
如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并將安全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引導學生在新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互動游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通過簡單的自我介紹和對新學期的展望,引入本次班會的主題——開學第一課。
(二)校園安全教育(20 分鐘)
1. 人身安全
講解在校園內外可能遇到的人身安全威脅,如交通安全、運動安全等。
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
2. 財產安全
介紹常見的財產安全問題,如盜竊、詐騙等。
分享防范財產損失的方法和技巧,如保管好個人財物、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等。
(三)學習規劃與目標設定(20 分鐘)
1. 大學生活特點
分析大學生活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如學習方式、社交環境等。
2. 學習目標設定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習目標,包括短期和長期目標。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目標,并進行討論和交流。
(四)團隊建設與交流(15 分鐘)
1.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簡單的團隊合作游戲,如拼圖比賽等。
2. 交流分享
每組派代表分享游戲中的感受和體會,促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五)總結與展望(5 分鐘)
1. 總結本次班會的主要內容,強調安全和學習的重要性。
2. 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大學生活,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學生對校園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對大學生活有了初步的規劃。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的特點、課程設置和發展前景。
2. 引導學生初步制定個人的職業規劃,明確學習目標。
3. 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習動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清晰準確地介紹專業的核心內容、就業方向和職業發展路徑。
幫助學生掌握制定職業規劃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2. 難點
如何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制定切實可行且具有個性化的職業規劃。
使學生深刻理解專業學習與未來職業的緊密聯系,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互動問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通過播放一段與專業相關的精彩視頻或展示一些行業前沿的成果,引起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從而導入本次班會的主題。
(二)專業介紹(20 分鐘)
1. 專業概況
介紹專業的歷史、背景和在學校的發展情況。
講解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2. 課程設置
詳細介紹專業的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
說明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先后順序。
3. 就業方向
分析本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領域和崗位。
分享一些優秀校友的職業發展案例。
(三)職業規劃引導(20 分鐘)
1. 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講解職業規劃對個人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舉例說明沒有規劃可能導致的迷茫和困惑。
2. 制定職業規劃的方法
指導學生從自我評估、目標設定、行動計劃等方面制定職業規劃。
強調規劃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四)小組討論與分享(15 分鐘)
1. 小組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對專業的理解和初步的職業規劃想法。
2. 分享交流
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
(五)總結與作業布置(5 分鐘)
1. 總結
對本次班會進行總結,強調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2. 作業布置
要求學生根據本次班會的'內容,進一步完善個人的職業規劃,下次班會進行交流。
五、教學反思
本次班會讓學生對專業和職業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教學中,還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同時,應提供更多的實際案例和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制定職業規劃。在后續的教學中,要持續關注學生的職業規劃進展,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建議。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 增強班級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2.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3. 建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設計有效的團隊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2. 難點
如何處理學生在團隊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團隊建設中,避免個別學生被邊緣化。
三、教學方法
游戲活動法、小組討論法、分享交流法
四、教學過程
(一)開場介紹(5 分鐘)
1. 班主任自我介紹,表達對學生的歡迎和對新學期的期待。
2. 簡要介紹本次班會的主題和目的。
(二)團隊熱身活動(15 分鐘)
1. “名字串串燒”
學生們圍成一圈,依次介紹自己的名字和一個興趣愛好。
下一位同學要先重復前面同學的介紹,再介紹自己。
2. 目的:活躍氣氛,讓學生初步記住彼此的名字和愛好。
(三)團隊分組與展示(20 分鐘)
1. 分組
隨機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 6-8 人。
2. 團隊建設
小組成員相互認識,選出組長,共同為本組起一個隊名和口號。
3. 團隊展示
各小組依次上臺展示隊名、口號,并進行簡單的.團隊造型展示。
(四)團隊合作游戲(20 分鐘)
1. “無敵風火輪”
每組利用提供的材料(如報紙、膠帶等)制作一個可以行進的“風火輪”。
小組成員站在“風火輪”內,共同推動“風火輪”前進,到達指定地點。
最先到達的小組獲勝。
2. 討論與分享
游戲結束后,小組討論在游戲中的感受和體會。
每組選派代表分享團隊合作的經驗和教訓。
(五)班級契約制定(15 分鐘)
1. 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并制定班級契約,包括學習、紀律、衛生、活動等方面的約定。
2. 每個學生在班級契約上簽字,表示愿意遵守。
(六)總結與結束(5 分鐘)
1. 班主任對本次班會進行總結,強調團隊合作和班級團結的重要性。
2.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踐行團隊精神,共同建設優秀班級。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學生們在活動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初步形成了團隊意識。但在活動過程中,個別小組的合作不夠順暢,需要在后續的班級活動中進一步加強引導和訓練。同時,班級契約的執行情況需要持續關注和監督,確保其能夠真正發揮規范和約束作用,促進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并熟悉學校的校規校紀。
2. 引導學生認識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
3. 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詳細講解重要的校規校紀條款。
讓學生理解遵守校規校紀對個人成長和校園秩序的積極影響。
2. 難點
如何使學生將遵守校規校紀從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自覺。
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對校規校紀的誤解和抵觸,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化解。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通過播放一段有關校園秩序的視頻或講述一個因違反校規校紀而產生不良后果的故事,引起學生對校規校紀的關注,從而導入本次班會的主題。
(二)校規校紀講解(20 分鐘)
1. 學習紀律
強調上課出勤、考試作弊等方面的'規定。
舉例說明違反學習紀律的后果。
2. 宿舍管理規定
介紹宿舍作息時間、用電安全、衛生要求等。
分享一些優秀宿舍的案例。
3. 校園行為規范
講解文明用語、著裝要求、公共區域行為等。
指出不文明行為的不良影響。
(三)案例分析與討論(15 分鐘)
1. 呈現案例
展示幾個違反校規校紀的真實案例。
2. 小組討論
分組討論案例中當事人的錯誤行為及應承擔的后果。
思考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四)角色扮演(15 分鐘)
1. 設定場景
設定一些可能涉及違反校規校紀的場景。
2. 學生表演
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在這些場景中的正確和錯誤處理方式。
3. 全班討論
共同分析表演中的行為,強化對校規校紀的理解。
(五)總結與承諾(5 分鐘)
1. 總結
回顧本次班會的重點內容,強調遵守校規校紀的重要性。
2. 承諾
引導學生簽署遵守校規校紀的承諾書。
五、教學反思
在本次班會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對校規校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對學生實際行為的監督和引導,確保他們真正將遵守校規校紀落實到行動中。同時,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使其更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校園的發展變化。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緩解入學初期的心理壓力。
2. 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
3. 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讓學生理解大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心理挑戰。
教授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
2. 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心理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應用于日常生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體驗式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通過輕松的互動游戲,如“大風吹”,打破學生之間的陌生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出心理健康的話題。
(二)大學生活中的心理變化(15 分鐘)
1. 講授
分析大學生活與中學的差異,如學習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對心理的影響。
介紹常見的大學新生心理問題,如焦慮、孤獨、迷茫等。
2. 案例分析
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危害。
(三)認識自我(15 分鐘)
1. 自我探索活動
發放紙條,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優點、缺點和近期的目標。
2. 小組分享
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所寫的內容,增進彼此的了解。
(四)心理調適方法(20 分鐘)
1. 講授
介紹如積極的自我暗示、合理的情緒宣泄、適當的運動等心理調適方法。
2. 小組討論
每個小組討論一種方法,并舉例說明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五)總結與展望(5 分鐘)
1. 總結
回顧本次班會的主要內容,強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展望
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大學生活,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認識和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分享,同時提供更多實際的案例和操作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心理問題。此外,還需建立后續的跟蹤和輔導機制,持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6
【學習目標】
1.通過與學生交流課程綱要,了解本學期英語學習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評價.
2.通過了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習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和老師的講解了解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和評價方法.
【教學難點】
1.通過課程綱要的分享,了解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并了解英語學習中的重點,并養成習慣.
2.圍繞『課程綱要』展開討論,就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根據要求“預習要求〞自學;教師準備課件.
【評價設計】
通過課堂指名說、課堂交流等形式對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價.
【學習活動方案】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的.課堂上老師要帶著大家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圖一樣,能夠指引大家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找準學期目標,理清學習內容、了解學習安排,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它就是——『課程綱要』.(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怎樣才能做學習的小主人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本學期的學習內容.請大家翻開目錄,看一看本冊書我們總共分為幾個單元,附錄頁又有哪些局部構成?
2、那這些內容我們怎么合理安排呢?(PPT出示一單元學習時間安排)
3、目錄就像路標一樣,指引我們了解每單元都有哪些內容,下面我們一同以第一單元為例,一同探討本單元的話題功能及重點單詞類別、句型功能及語音組合.(出示PPT,指生說)
4、請大家翻開第二單元,想想這本單元的話題功能及重點單詞類別、句型功能及語音
組合又是什么呢?(出示PPT,指生說)
5、下面我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分大組分別完成剩余四個單元?(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PPT出示)
7、同學們,通過剛剛大家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本學期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和時間安排,那么我們本學期通過學習要掌握哪些本領呢?(PPT出示學習目標)指生讀
8.為了更好地掌握以上本領,我們又要怎樣逐步實施的接下來是董老師對你們的期望,希望你們通過努力達成一個個目標.(課程評價推介)
三、回憶梳理
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已經把『課程綱要』分享完了,你們的認真思考、合作共享,真是一個個會學習的孩子.那么,最后誰愿意再同大家分享分享你在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課程綱要
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評價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2. 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明確學習目標。
3. 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強調校園安全的重要性,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標。
2. 難點
如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并將安全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引導學生在新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互動游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通過簡單的自我介紹和對新學期的展望,引入本次班會的主題——開學第一課。
(二)校園安全教育(20 分鐘)
1. 人身安全
講解在校園內外可能遇到的人身安全威脅,如交通安全、運動安全等。
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
2. 財產安全
介紹常見的財產安全問題,如盜竊、詐騙等。
分享防范財產損失的方法和技巧,如保管好個人財物、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等。
(三)學習規劃與目標設定(20 分鐘)
1. 大學生活特點
分析大學生活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如學習方式、社交環境等。
2. 學習目標設定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習目標,包括短期和長期目標。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目標,并進行討論和交流。
(四)團隊建設與交流(15 分鐘)
1.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簡單的團隊合作游戲,如拼圖比賽等。
2. 交流分享
每組派代表分享游戲中的感受和體會,促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五)總結與展望(5 分鐘)
1. 總結本次班會的主要內容,強調安全和學習的重要性。
2. 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大學生活,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學生對校園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對大學生活有了初步的規劃。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8
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文意,準確翻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4、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實意義。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整體閱讀,點面結合。在弄懂重點語句的基礎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間的聯系,把握本文主旨。
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禮記》的有關知識,理解并把握《大學之道》的要旨。
文化傳承與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綱”“八目”,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難點: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體會其中的深刻哲理。
課前準備
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那古代中國人到底是如何連接自我、家族、民族、國家和天下觀念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選自《禮記大學》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賢的智慧。
二、寫作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和步驟,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到南宋時,朱嘉力作《大學章句》,使《大學》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進行注解,這就是《四書章句集注》。后來,《四書章句集注》被歷代統治者推崇,甚至被作為學官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原屬于《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這對古代教育,甚至中國的傳統文化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作者介紹
戴圣(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著作有《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四、題目解說
“大學之道”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闡明宗旨,闡述儒學追求的“三綱”,交代達到
“至善”的途徑。
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大學》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點寫了什么內容?
指出大學的宗旨,提出了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項,即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大學》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論事,而是將人的精神的弘揚和品德修養置于首位。“明明德”是發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奠定精神基礎。“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
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
3、第二段重點寫了“八目”,包括哪些內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的功夫;“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齊有、治國、平天下”是安人。
5、“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七、中心思想
《大學之道》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八、寫作特點
1、大量凝練而意蘊深刻的語句,使文章呈現出深邃雋永的審美特征。
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用語凝練,言簡義豐。這些凝練而意蘊深刻的語句是博學的儒者對思想加工錘煉的精神產品,也是他們藝術思維的智慧結晶。
2、頂真的使用,使文章邏輯更加嚴密。
《大學之道》屬于議論文,說理時使用頂真的修辭手法,使邏輯推理性強,論證條理清晰,表達周密準確。如文章在闡述治國平天下與修身正心之理時,先連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從“天下”“國”“家”到“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由社會治理到個人修養,層層深入、句句推進、環環相扣,周詳嚴密地論證了深刻的治國之理。句與句首尾蟬聯,形成了嚴密的邏輯和不容置疑的說理氣勢。
九、補充資料
《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十、總結全文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系密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視他人,人不與之立異。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禮記》部分章節,積累名句。
2.思考:當今社會,我們如何借鑒學習“八目”的內容?
課后訓練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學之道》中,用“”來表達大學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學之道》中,用“,”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
(3)《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是“”。
(4)《大學之道》中,對所有人提出個人修養要求的兩句是“,”。
2.請篩選、整合下面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為“慎獨”下定義。要求不超過100字。
“慎獨”是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修身方法,最早載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可通俗地解釋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實說到底就是“慎心”,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
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與《周禮》《禮書》合稱“三禮”。
B.儒家所稱道的禮,可謂包羅萬象,其內容涵蓋政治制度、宗教儀式和社會風俗習慣等。
C.中國古代禮樂并稱,樂其實是禮的一部分,附屬于禮,用來補充儀文(禮儀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導學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周朝時,禮、樂皆為貴族社會專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D.欲治其國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答案:慎獨亦叫慎心,是最早載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為原則的由中國儒家創造出來的一種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的修身方法。
解析:給“慎獨”下定義,要在語段中找一個句子作為定義的主干句,這個主干句就是“慎獨是一種修身方法”,然后提煉修飾成分,將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3.答案:A
解析:《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4.答案:B
解析:均為介詞,在。A項,助詞,的;代詞,它們。C項,介詞,把;連詞,表修飾。D項,代詞,他的;副詞,表推測,大概。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9
【素養目標】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張,了解《大學》的主要內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誦課文。
3.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概括說理的藝術技巧。
4.準確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概括說理的藝術技巧,準確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討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從中知道了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言而有信,真誠待人的道理。今天,我們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來學習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學之道》。
二、文化常識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
2.曾子軼事
嚙指痛心
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什么召喚他。母親說:“家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齊治平
曾子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人為貴
《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小戴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荀子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于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現并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4.了解《大學》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學》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遂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的核心思想:明一德(專一),惟格一物,通過日新月異的努力,達到至善至美。
5.解題
明確題目是編者加的。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
三、誦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明確字音。
本末(mò)壹(yī)
(二)誦讀指導。
(1)劃分節奏,明確重音和語調。
例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自讀:學生自讀課文,體會其中的含義。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活動一: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
②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彰明”,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親民:親近愛撫民眾。
④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
⑥靜:心不妄動
⑦安:性情安和
⑧慮:思慮精詳
⑨得:處事合宜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為常;“末”指木之梢為跡。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跡、末節。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
道:規律
釋義: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做到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內容及作用。
明確指出大學的宗旨,提出了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下文引出“八目”做準備。
2.“三綱”具體如何解釋?
明確①“明明德”是發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
②“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奠定精神基礎。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3.分析本段的論證層次。
明確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
【思考2】研讀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活動一: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
①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
②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獲得知識。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釋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內容及作用。
明確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現“三綱”指出了具體的方法。
2.“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的功夫;“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齊有、治國、平天下”是安人。
【思考3】“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的。
明確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①積極的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消極的影響:《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同時,“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
【思考5】拓展閱讀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大學》節選)
譯文: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德行。具備了德行才能獲得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享用。德行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斗、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康誥》上說:“天命不是始終如一的。”德行好的就會得天命,德行不好就會失掉天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么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德行當做珍寶。”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么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摯愛親人當做珍寶。”
【問題】: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張是?
明確以德為本。
五、藝術感悟—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技法指導】先秦諸子的文章在論述道理方面有其獨特和巧妙之處,如善用譬喻、對比,思路簡潔明晰等。分析其論證特點,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對我們的寫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導作用。
【分析】
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2.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手法,文章氣勢更強,意義聯系更加緊密,論證力強。
3.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六、名句積累
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4.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5.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6.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9.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10.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七、閱讀與思考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中有三部禮學經典,習稱“三禮”,一部是《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諸禮的儀式;另一部是《周禮》,記載理想國的官制體系;還有一部就是《禮記》,是孔門七十子后學闡發禮義的文集,凡四十九篇,雖以思想雋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亦不乏細節描述。《禮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
今人讀《禮記》,至少可以收獲禮儀規范。禮在社會生活層面屬于行為規范,因而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禮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內容依然可以繼承。例如《禮記》提到禮儀場合中的儀容儀態時說,“足容重”,步履要穩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視;“口容止”,嘴形靜止不妄動;“聲容靜”,不咳嗽、打噴嚏;“頭容直”,頭部正直,不左右傾斜;“氣容肅”,不喘大氣;“色容莊”,神色莊重。《禮記》還提及各種禮儀禁忌,如”毋嗷應”,不要用號呼之聲回應對方的呼喚;“毋怠荒”,體態要整肅,不可懈怠;“坐毋箕”,坐著,不可將雙腿向兩側張開;“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將裳的下擺向上撩起。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民眾必備的知識。
如何得體地拜訪他人、與尊長相處,也是《禮記》多次談到的內容。《禮記》說:“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拜訪他人,即將上堂時,要抬高說話聲,旨在使室內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準備。如果房門口有兩雙鞋,房內的說話聲清晰可聞,就可以進去;如果說話聲聽不到,說明他們的談論比較私密,此時不可貿然進入。《禮記》還說“毋側聽”,就是不要耳朵貼墻偷聽別人談話,這樣做很不道德,可見古人把尊重他人隱私作為做人的原則。
《禮記》還屢屢談及在尊長身旁陪坐時的注意事項,如:“長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長者還沒有談及的話題,不要插嘴提及;“正爾容,聽必恭”,聽長者說話,要端正容貌,虛心恭聽;“毋剿說,毋雷同”,自己發言時,要表達主見,不要總是襲用別人的說法,處處與人雷同。《禮記》還說,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問焉,終則對”,先生有所詢問,要等先生說完后再回話,搶答是失禮的行為。“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向先生請教學業,或者沒聽懂,希望先生再說一遍(請益),都要起身,不能坐著,以示尊師重道。
《禮記》中有許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稱人生準則,是引領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讀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銘之左右,終身拳拳服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是內涵的概念,與西方人所說的“文化”類似,體系相當龐大,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讀過《禮記》,就不會再有疑慮。若逐篇細讀,如網在綱,有條不紊,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
(節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八、作業
閱讀上面的材料,談談你對“古禮今用”的看法和觀點,不少于400字。
3.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四課《大學之道》知識點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得:收獲。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達。
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顯明德本心,誠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或其他文言現象。
2、讀懂文意,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3、體會儒家思想修身的意義,探討“誠其意”“正其心”等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
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討“誠其意”“正其心”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元代戰亂時期,有一個學者在返鄉途中,因為天氣炎熱,又饑又渴,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這個學者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說:“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先吃了再說。”你認為他迂腐、死板嗎?你贊同他的做法嗎? 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請學生朗讀)
2、點出重要的文言字詞。
惡惡臭 好好色 自謙 厭然 著
3、翻譯
三、文本分析
1、何謂“誠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據原文回答)
明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確:a:做到內心與我們外在的表現一致,這種一致要達到我們像厭惡臭氣味,喜歡美好的顏色一樣自然真實。
b:自我欺騙永遠是掩耳盜鈴,因為“紙是包不住火”的,“沒有不透風的墻”,只要你做過的事,哪怕再隱蔽,再細小,再小心翼翼,總有被人知曉的一天,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正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為“慎獨”?你如何理解的?
明確:慎獨是指在獨處或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規的標準。
五:拓展研究
1、請聯系自身感受或社會現實,談談慎獨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學生發表看法后,老師作結)
明確: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對于我們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
六:自主學習
(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完成老師布置的兩個任務)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確:正心:端正內心,思想純正,心無雜念,即內心不被個人好惡所左右。(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2、談談正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明確:a:更冷靜、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專注地做一件事。(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七、反思總結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通過學習這一段你獲得的為人處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不矯揉,不做作。
2、永遠真于自己的心,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
3、為人處世應當坦坦蕩蕩,真真切切,無愧于心。
4、永遠不要自欺欺人。永遠不要把別人當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狀態。
6、一個人最帥或最美的時候,就是他心無旁騖,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
7、不要讓感情蒙蔽了你的雙眼,左右了你的判斷。
8、你的憤怒或愛,有時會毀掉一個人。
課后小結
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的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作業布置
高考鏈接: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慎獨”一語,較早見于《大學》和《中庸》。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古人是注重內在的善與外在善的統一的,有發自內心的誠實,不自欺,才會有“慎獨”的。
《中庸》論修養,也強調在“慎獨”上下功夫。它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曾國藩教子,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而這四條中,“慎獨”被他視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劉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演講中,把“慎獨”視為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一種“美德”。時至今日,“慎獨”依然有著它的價值和意義。
1、“慎獨” 是一種修養,根據第二段文字,對這種修養做出解釋,并舉一個踐行 “慎獨” 的例子。(6 分)
2、結合曾國藩教子,劉少奇教育共產黨員兩個事例,談談 “慎獨” 的現實意義。(6分)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相關文章: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教案08-12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教案06-16
大學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精選5篇)02-17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09-24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08-03
《開學第一課》的主題班會教案10-10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優秀教案10-31
開學第一課的主題班會教案12-23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教學教案09-20
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08-31